诸君,Lu小编又要来分享宫廷剧的知识了。这次可不限于《延禧攻略》与《如懿传》内的常识喔。因为,要说的是无论熟不熟悉宫廷剧的人,绝对都听过圣旨中的“奉天承运,皇帝召曰”这八个字。可是,其实我们大家对于这八个字都误解了!再随着Lu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圣旨被念错了
接连两部受到热议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与《如懿传》,使得宫廷剧又掀起热潮。随着各路记者连续好几发的新闻出来,群众才会恍然大悟过来:“原来先前的我以为历史是这样的,其实并不是真的是这样的。”
因为,宫廷剧中有不少皇宫规矩与宫廷礼仪,都被诠释错了。你也知道,追剧粉丝只是粉丝,不是宫廷知识的专家,一旦戏剧演错,观剧者绝对会自行认定“事实就是这样”。经过改编的古装剧,一旦被误认为是史实后,很多刻板印象立即成形,那么错误的认知就很难再矫正过来了。Lu小编这里要谈的“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就是这样。你瞧你瞧,Lu小编打出这八个字,你是不是一点都不觉得很违和,说不定你还暗忖:这编辑到底要说啥呢?
其实,古装剧中常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戏码,这历史上确实有。那么,错误在哪呢?被后人搞错的,其实是在于:圣旨是怎么被读出来的。现代人诠释的宣读方式主要是错在“断句”。真正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该是这么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是从明代朱元璋之后才出现的语句,意指:皇帝是承载天意的帝王。(看中国合成图)
“奉天承运”与圣旨
再者,虽然你可以在很多古装剧中,发现宣旨人都是以这种念法来作为宣读圣旨的开头,其实历史上只有明清两朝才是如此宣读的。关于此来历目前出现两种说法:
一、“奉天承运”这四个字所出现的朝代,正是明朝,以往的历史中并未出现过。
二、开始使用“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的人,是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明万历年间的文学家沈德符撰写的笔记《万历野获编》中所载,朱元璋手所捧的大圭(皇帝所执用的玉质手板)上头,正是刻着这四个字。因此,皇帝就被称成“奉天承运皇帝”,由皇帝颁布的诏书,自然也就在前面加上“奉天承运”了。
经过Lu小编如此解说,你可就明白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可是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时候才出现的,而不是从先秦或更早以前承传下来的。
然而,“奉天承运皇帝”除了指的是朱元璋自个儿,还说了啥呢?这话说的是:皇帝是承载天意的帝王。
诏令文书(圣旨)随着拟旨承宣的机构不同,出现了多种称呼。图乃《赐岳飞手敕》,宋高宗写于绍兴七年(1137年)秋天。(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再来,Lu小编要跟大家谈谈圣旨。
圣旨乃是民间俗称,也就是指诏令文书,是位居龙位的皇帝在面临登基、亲政、继承大统、大婚等宗室要务,或是国家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或是遭逢重大灾变或是有革新的政策欲实施时,特意要诏告天下时所使用的文书。
至于为什么诏令文书(圣旨)有那么多种称呼呢?例如:圣旨、皇旨、皇榜、皇令、金榜、公榜、诏书、诰命、敕令、敕命、敕谕、谕旨、谕令、圣批、圣令、檄文、符、册、书等。其实,这是因为拟旨承宣的国家机构与功能各有差异,名称与功用自然也就不同了。
(待续)
──转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