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0月20日讯】耗资逾千亿人民币的大型工程港珠澳大桥即将正式开通。有消息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可能主持这个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的开通仪式。日前,有英国媒体发表长文,盘点了这项工程引发的五大争议。有专家称,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政治凌驾专业”的后果。
香港中联办17日下午发出通知,确认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仪式将于本月23日在珠海举行。此前有港媒披露习近平将于下周南下广东,届时有可能会主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不过这个安排目前尚未正式对外公布,预料按惯例将在23日前48小时,官方才会公布习的这次南下行程。
港珠澳大桥现为世界上最长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这个庞大的工程从2009年12月15日开始动工,2018年5月23日完工,即将于10月23日正式开通,设计寿命为120年,中共官方标榜该工程可以令穿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构成“一小时生活圈。”
不过,该工程从上马施工以来,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日前,英国BBC发表长文讨论了这个庞大工程存在的五个最突出的问题:实际施工严重延误并超支,实际经济效益难达预估的水平,安全事故频发,工程质量下降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一,港珠澳大桥超支与延误现象严重,目前已耗资逾千亿,引发港人的强烈反弹。
据2009年中共官方公布的资料,港珠澳大桥总投资额原本预计是726亿元人民币,大桥主体建设的部分是37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预计大陆出资约70亿元,香港出资67.5亿元,澳门出资19.8亿元,其余数额将透过贷款解决。主体建设以外其他相关口岸和连接部分,则分别就由当地政府各自承担。
然而,项目开工后,实际耗费的资金却大大超支。仅涉及香港的这部分工程,港府先后总计向立法会申请了超过1200亿港元的拨款,用于建设大桥的香港接线、人工岛填海、口岸设施、屯门至赤鱲角的连接路等。
BBC的报导称,如果以香港人口约740万人作计算,上述工程款相对于让每位香港人为大桥工程支付1.6万港元。
对此,身兼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委员的公民党议员陈淑庄抱怨说:多年前香港社会刚刚讨论港珠澳大桥计划时,港府并没有完完整整地透露大桥主桥及附带建设预测的整体费用,“如果政府一早交代这项工程原来会过千亿的话,倒头来,市民、建制派就不会那么容易支持这项工程,起码当年没有这么多千亿工程。”
除了超支问题严重外,该工程的延误问题也很突出。据称,港珠澳大桥原定2016年通车,因为物料供应不足、环保规管及劳工短缺的问题,直到 2018年才通车。
对此,香港公共专业联盟创会主席黎广德分析称,香港这几年进行了多项大型基建,超出了工程界的负荷,导致出现“抢工人、抢机器”的情况,令一单工程延误便引发多项工程“骨牌式”延误,并进一步导致成本上升造成严重超支。
他说:“这是政治制度失败的后果,令到官员就算出事,立法会有建制派支持,无法向他追究,也是因他不是民选,所以不用下台,超支延误不会有后果。”
其二,港珠澳大桥的实质效益成疑。
当初,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曾于2008年信誓旦旦地说,港珠澳大桥36年便可以回本。按照当时的估算,大桥使用初期车流量为每天9.2千架次,到2030年会升至3.3万架次,但后来发现实际上无法达到那么高的流量,2016年三地政府调低了评估数据,预计2030年车流量为2.9万架次。
根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数字,小型客车收费为每车次150元人民币,大型客车、过境巴士200元,穿梭巴士300元,普通货车60元,货柜车115元。
BBC中文网按照中共官方2008年预估的数据计算,得出该大桥一年基本的车费收入约6.57亿元人民币的结果。不过,该报导同时指出,实际上自从港珠澳大桥竣工以来,首年单是香港口岸及连接部分的维修费用便高达2.7亿港元,还未计算营运成本及其他部分的维修保养费等开支,大桥的收益就已经余下不足4亿。
因此,立法会议员陈淑庄接受BBC采访时直言:“港珠澳大桥能够收回成本可以说是天方夜谭,大桥是否能做到收支平衡,我也相当怀疑。”
报导表示,严格说来,一条桥的经济收益不能只计算多少车辆过桥,还要计算附带推动的物流、旅游业及公司往来的商业利益。而中共官方 2008年曾以20年期计算,认为该大桥在香港方面的经济内部回报率可达8.8%,但陈淑庄认为这个数据不靠谱。她表示,近年来广东省的运输网络日渐完善,其中也包括不少深中通道的设施,以高铁香港段为例,2009年官方预估的经济内部回报率是6%,但到开通时,这个数字已被调低至2%。
其三,工伤事故频发,并由此引发伤亡人员的赔偿纠纷。
据报导,港珠澳大桥建造期间发生多宗工业意外,至今造成至少18人死亡,其中9人死于香港段或口岸相关工程,施工人员受伤的人数更是数以百计,以至于香港媒体形容这条桥是“奈何桥”。
香港工业伤亡权益会的总干事陈锦康对BBC披露,在该权益会的协助下,目前大部分工人已获得劳工保险下的法定补偿,但仍有部分工人正从民事诉讼,控告雇主犯有疏忽的罪责。
陈锦康说,如果雇主没有为工人提供训练,没有提供安全措施,都有机会构成疏忽罪。事故发生后,一些家属要花3年才取得死亡证,等待调查后可能要再花几年时间才得到民事索偿,对家属构成沉重负担。
此外,这项工程中澳方工程方面的工伤数字,外界却无法取得。不论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还是澳门建设发展办公室在面对媒体查询时,均对相关统计数据讳莫如深。
其四,建筑质量也引发外界的强烈质疑。
今年4月,一张人工岛防波堤“散乱摆放”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引发舆论对防波堤是否已经被海浪“冲散”的巨大争议,中共官方与专家各执一词,辩论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香港媒体还先后揭发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填海钢筒移位出现“飘移沉降”、填海区海堤怀疑崩塌、旅检大楼在大雨下漏水、机房冒烟等事故,令外界怀疑这个大型工程也存在“豆腐渣”的问题。
工程师黎广德对BBC称,香港近年的大型工程,港府监管比起以前“心态松弛”,往往要由传媒揭发后,才交代事件,比较“被动”。而且大桥工程透明度不足,“工程质量是下降了”。
他表示,香港媒体和立法会有其独立性和问责的功用,迫使香港政府方面比大陆和澳门向公众提供更多有关大桥的资料,可以让社会有更多资料去审视和讨论大桥的成本、成效、环保、工伤等各项争议。而最终香港人发现,涉及跨境工程时,“香港自己适用的标准,包括管治方式,一旦受到(中共)政治体制的污染,就会很脆弱。”
其五,港珠澳大桥给海洋带来污染,其后主要是威胁到濒临绝种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
但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的数字显示,十年前香港水域侦测到的中华白海豚约有148条,但近年只录得47条。虽然港府2016年开始运作保护海豚的海岸公园,但这些海豚已经“一去不返”,甚少出现在大桥工程附近。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海洋保育副总监李美华对BBC中文表示,填海令海豚失去了栖息地,而工程船或多或少造成海底噪音污染,影响海豚的沟通,这些失踪海豚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
工程师黎广德则分析指出,工程中建造人工岛时使用的“不疏挖式填海”方法技术上不够成熟,以至于后来传出淤泥未称、钢筒移位、人工岛沉降、海堤崩塌填海物料流入海洋的问题,反而令污染扩大。
黎广德说:归根究底,这是“政治凌驾专业”的后果,有关方面处于政治上的需要为工程定下“死线”,规划的时间不足,以为可以凭借新的技术突破环境的限制却又失败,最终导致超支、延误、环境影响恶化等一系列的结果。
(记者唐迪报导/责任编辑: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