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11月06日讯】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这几个阶段。
先秦时候,只有王公和世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称之为世袭。
到了汉武帝即位的初期,他诏令天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正式建立了“察举制度”,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便是“孝廉”,孝廉便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符合了这样的条件才有资格被举荐入宫做官。当时的各郡国每年都要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举至中央后,并不会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先担任宫廷宿卫,熟悉朝廷事务后,再经选拔,才会根据结果被任命为不同大小的官员)相传汉朝有位知书达理的孝子叫做黄香,他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在炎热的夏天里,他会在睡前为父亲用扇子搧凉席子,冬天则会先钻进被窝为父亲温热被子。他的孝行传遍乡里,因此被举荐为“孝廉”。也留下了“扇枕温席”的美誉。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创设了“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举荐人才的标准共有六条: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按照这样的要求,中正制每隔三年便会清理调整一次,言行有修者升级,道义有亏者降级,并接受处罚。
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
本文网址: https://cn.ntdtv.com/gb/2018/11/07/a139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