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12月22日讯】俗话说:“冬至大如年”,从周六开始就进入了传统节气中的“冬至”,下面来了解冬至时的传统民俗。
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也就是说,过了冬至,阳气便开始回升,白昼也一天比一天长。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自汉代以来,每到冬至,朝廷都要举行热闹的庆贺仪式,高峰时还会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过年。唐宋时期,皇上还会在冬至这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上天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百姓的饥饿死亡。这个时候,漂泊在外的人们也都会回家过“冬节”,快乐的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意味着“年终有所归宿”。
民谚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许多人家还会用糯米粉做成“冬至圆”,在家宅门窗桌柜等显眼的地方再粘附两粒,意味着团团圆圆。
相传有一年的冬至,一位姑娘为了埋葬自己因饥寒而死的母亲, 决定卖身葬母,临行时,她把刚刚讨来的几个冬至圆送给饥饿的父亲吃下。并约定以后不管被卖去哪家做工,每年的冬至,都会在东家大门的门环上粘附两个冬至圆,这样以后父亲若就不会找错门。第二年的冬节,在一位财主家当丫环的女儿思父心切。便请求东家将两只糯米团粘在大门的门环上敬门神,并说这样便会迎来财神,东家年年照做,秋去冬来,五年后,父亲终于找到了在门环上粘冬至圆的这户人家,父女得以团圆 。后来,乡亲邻居也纷纷效仿,为了把怀念和祝福寄托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们,并盼望着他们能够早日回家团聚。
在安徽,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所以人们常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民间便形成了冬至吃羊肉,并向长辈赠送羊肉的习俗。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吃赤豆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宁波人认为,冬至吃番薯,可以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所以在宁波,酒酿番薯汤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传统的姑苏人家,还会在冬至夜喝加入桂花的冬酿米酒,香甜的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还寄托着姑苏人对甜蜜生活的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