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祭祀说年味

中华文化.传统年俗 作者:宁正言

进入腊月,黄历新年的脚步声近了,但人们却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很多人都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 似乎只剩下了吃年夜饭、放鞭炮烟花。连拜年都省了,群发短信就解决了。农村里还好些,有的城市鞭炮都禁放了。

有人说,如今生活富裕了,平常大鱼大肉的,跟过年吃的没什么两样,所以过年没有什么美食上的新鲜感;还有的说,平时常买新衣,不像过去穷的时候,只有过年才有新衣穿,所以也少了喜悦和期盼。真的是物质上的丰足造成了年味的淡化吗?笔者认为不是,因为中国年不仅仅是这么肤浅的吃饭穿衣,它有更深的内涵,是几千年民俗文化的一个传承。

                                                                                              酬神戏头出——扮仙戏。(宜兰传艺提供)

传统文化 祭祀敬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天人合一、敬天信神的民族,相信“头顶三尺有神灵”和善恶有报的道理,所以敬天、供神对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相信有神灵存在,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祭祀。古人相信神灵会保祐家族兴旺,子孙幸福。通过祭祀可以敬谢天地神灵,并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和感恩之心。既体现出炎黄子孙道法自然、顺应天地的生命观,也可让人铭记历史,又增加了家族或宗姓的凝聚力,还向后辈传达了尊老、孝悌的理念。

从史载可见,夏商周三代,在一年年终冬至时,举行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神祭祖活动,后代叫腊祭。《礼传》记载三代年终祭祀大典名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祭祀对象有天神、后土、土地官神、百神、人鬼(祖先)等等。

古代祭祀从天子到诸侯、大夫、士有严格的礼法。《礼记.曲礼下》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1]、祭山川、祭五祀;诸侯祭地神(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只祭祖先。

《礼记.月令》说孟冬“腊先祖五祀”。“祖”即是家族最早的那一代,“先祖”通称所有先代的祖先。依照古代的历法,“腊祭”在岁之末,向诸神和祖先敬告一年农作岁成,感谢神的恩祐,这就是过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礼仪的精神

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在这个月里,人们送灶神、换门神画、请财神、供祖先、拜神等等。很多人家在井台上甚至厕所里都要焚香,摆设供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添加了许多其它内容,如贴春联、窗花、年画、点爆竹、拜年等等,无论年俗如何演变,祭祀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

                                                  帝王在天坛祭天、祈谷、祈雨。图为北京天坛祈年殿。(公有领域)

实际上,人类最早的礼仪就是祭祀礼仪,体现了人类对天地神灵的虔诚膜拜。天坛就是古时皇帝祭天时用的祭坛。祭祀包含了严格的礼仪和仪式。百姓只能祭自己祖先和祀家中门、户、中霤(*房室的中央),灶,行(*路,一说井)等神,这是百姓的“五祀”[2]。

礼仪也是文明的标竿,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及道德水平。《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仪、式、刑三者,皆为法(*规范)也”。仪式表达的是一种美德、秩序和尊重。仪式在古代被视为生活行事的遵行准则,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这体现出我们华夏文明的高度水平,所以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

供奉先祖和诸神,一是感恩神灵一年来的庇佑,同时还要接受上天的监督和检查,总结这一年来的言行,并祈祷上天能多赐予福德,来年家庭能够兴旺发达、幸福美满。整个腊月都被一种浓浓的“神圣”气息包围着,人人谨言慎行,充满了敬畏,连扫尘、煮祭品都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家里老人就经常跟我说,过去一进入腊月,说话就要注意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要口吐脏字,要不然神会怪罪的。

元旦贺年 自我约束

                                                                                                喜贺元旦!(传艺中心提供)

过年就是跨年,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新一年的开始。

南朝萧子云《介雅》诗吟颂:“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就是新年第一天时,俗称正月初一。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元旦”:“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盼和美好的向往,互相庆贺过去一年的辛苦与成就,并预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首先要拜的是祖宗牌位、各路神明,其次是家中长辈或老人。同辈亲友之间称之为“贺年”。

整个过年期间有诸多禁忌,如:不可追债、不宜杀生、不可吵架争执、不可懒惰等等,都是因为人们相信,这期间诸神齐降,人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神的眼里,所以人人谨慎地自我约束,诸恶不行,气氛祥和喜庆。祖先神主位前的香火一直不可断绝,直到正月15日元宵过后,再举行仪式送神主,将祖宗牌位回复原位,关闭祠堂,这年才算过完了。

祭祀精神 天人合一

对天地神灵的崇拜能让人自我约束、惩恶行善、民心归正;敬畏天道及珍惜万物,可得天地厚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缅怀先祖,可知创业不易,更加兢兢业业、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亥猪年 猪事如意年画。(嘉义林管处提供)

在拜年及各种仪式的细节上,都是长辈为先,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传统美德——敬老和孝道。庄严的礼仪及仪式,使人重视文化修养,做事有章法可循,知高低进退。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命脉,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

事事物物都有其内涵存在,失去了内涵,就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味道。年味其实是一种气氛、一种精神,来自何处?来自天地[3]。人没有了精神、真气,就是行尸走肉,事物没有了精神,就没有了灵气和一切内涵,如同无根之草,失去了生命力。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现在其精华部分被摒弃了,保留下来的只有肤浅的形式及吃吃喝喝、放假购物。当今,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年味,而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和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

参注

[1] 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于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
[2] 见唐.郑玄《礼记正义.卷五曲礼下第二》:“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此盖殷时制也。”
[3]《白虎通德论》释“精神”是太阴之气,也是万化之本:“精神者,何谓也?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像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阴之气也,……万化之本也。”#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