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何在门户悬挂艾草和菖蒲?

【中华文化100问】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6月10日讯】《红楼梦.第三一回》对端午节景有这般描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端午节一到,在门楣上悬挂一把艾草菖蒲,带有“疾疫不上我家门”的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古来流传下来的的风俗。那为何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呢?

门挂艾旗驱百病 户悬蒲剑斩千邪

古来端午节就有“艾节”或“蒲节”的别称,凸显了艾草和菖蒲这两种植物在端午节的重要性。

艾节

端午节日,许多人家都在门户上悬挂艾草,因而端午这一天又称为“艾节”。别小看那细细嫩嫩的艾草,它的效力可不是夸来的,《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古人对艾草的功用,早有深刻的认识。《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纯阳的艾草不含一点“阴性”,所以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艾叶切碎纳香囊挂身上可以驱虫保健,用干艾草泡水薰蒸也可以消毒止痒。中国四大女医生之一的鲍姑就是以艾草帮人治病回春,她对艾草特具慧眼,自学独创艾灸的绝学,在岭南行医,救人无数。

南北朝的风土志《荆楚岁时记》对端午节用艾的民俗记载详细,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赶早在鸡鸣前出门去采艾草,“悬于门户上以辟邪气;以五彩丝系于臂上,辟兵厌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如果采集到“人形”艾草更是效上加效。当时,也有将艾草作成“人形”或扎成虎形,或用丝绸绫缎剪出小虎的形状黏上艾草上,戴在身上,以禳毒气辟瘟疫。到今天我们都还看得到人们在端午戴小虎香囊、香包的习尚,原来成俗久远。

《师旷占》中记载,黄帝问师旷怎样预知一年的吉凶?师旷告诉黄帝:“岁欲病,病草先生,艾也。””就说该年如果是个多病之年,则艾草会先生长,给人治病用的。人说万物有灵,这种自然界的奥妙现象,不也就是主管这一方天地的神慈悲于人的一种展现吗?

蒲节

宋代欧阳修有词唱出这样的端午节景:“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渔家傲》摘句) 吃粽子、洗菖蒲浴、喝菖蒲酒和悬挂菖蒲,这样的节景非端午莫属,所以端午节也有“蒲节”之称。

菖蒲有许多品种,它们拔幽涧而生,日夜漱寒泉,根茎多节,有九节或十二节,匍匐深藏于地下;菖蒲细细长长的革质叶非常坚韧,有的长达一尺以上;它在初夏开花,长出圆柱状肉穗花序,花很小。菖蒲全株具有特异的芳香气,有杀虫灭菌的功用,可观赏也可入药用。

韩国端午节体验传统文化。图为菖蒲。(全景林/大纪元)

因为菖蒲叶坚挺不曲像似古代太阿剑,古称“菖蒲剑”,而菖蒲的性质就像它如剑的外形,非常阳刚耐阴寒。《本草纲目》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以见得菖蒲的根性强壮,天生具有至阳之性,百寒不侵,所以成了端午节的植物代表之一。菖蒲全株都可以提炼芳香油,用来驱赶害虫,制伏端午时节活跃的“五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一说蜘蛛)。

周代的华夏子民就在端午日以菖蒲沐浴净身,辟毒保健,称为“浴兰汤”。据《大戴礼‧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南北朝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当时还会把菖蒲切成屑,“泛酒”上作成菖蒲酒。端午节驱毒虫闻名的雄黄酒,也是加了菖蒲根,《清嘉录》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堕洒墙壁间以袪毒虫。”

因为菖蒲和艾草的阳刚之质,所以成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避邪驱毒的招牌节景。端阳重午,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旗:“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从古传到今,其实内贯科学之理,深厚无比。@*

──点阅【中华文化100问】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光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