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马可眼中的皇帝与大元帝国

忽必烈传之十六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经过三次西征,征服了中西亚广大地区。成吉思汗曾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因此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支宗族称为“西道诸王”。幼子拖雷则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的地方,后成为元朝的疆域。

其后,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支后裔分别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拖雷系的旭烈兀,即忽必烈的三弟,建立了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汗,与中央是藩属关系,直接向大汗负责。

到了忽必烈统治时期,中央对汗国的控制弱化,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走向独立,但这些独立的汗国依然尊奉元朝皇帝为大汗,称之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承认元朝皇帝为其宗主,它们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因此,这些汗国的汗即位需要得到元朝皇帝的认可,此外,他们与元朝相互间的使节来往不断。

与钦察汗国的关系

成吉思汗时期,其长子术赤被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包括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顿河和伏尔加河一带的钦察草原。由于术赤比成吉思汗去世的早,这一封地归其儿子拔都。

1243年初,拔都到达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以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首都,正式建立了钦察汗国,其领土范围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辖克里木半岛和北高加索。该汗国离蒙古的都城数万里,驿骑急行需二百余日。因为拔都所驻的穹帐使用金顶,因此“钦察汗国”也称为“金帐汗国”。

拔都与拖雷系交好,曾支持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继承汗位。1255年拔都去世后,他的弟弟别儿哥成为钦察汗国可汗。1266年,别儿哥去世,拔都的孙子忙哥帖木儿即位,正式得到了忽必烈的册封。1276年,蒙哥的第四子昔里吉叛乱,把忽必烈的皇子那木罕、阔阔出扣为人质,原本要送给海都,但海都拒绝接受,昔里吉就送到忙哥帖木儿处,忙哥帖木儿又送回给忽必烈。

1243年初,拔都到达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以萨莱城为首都,正式建立了钦察汗国。示意图。(Pixabay)

与伊儿汗国的关系

窝阔台时期,曾派兵消灭了在波斯西部复国的花剌子模帝国,征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区,其后,谷儿只(格鲁吉亚王国)、亚美尼亚、鲁迷等国也先后归附蒙古。窝阔台为此设置了管辖阿姆河以西波斯各省的行政机构,并派兵镇守。

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置阿姆河等处行中书省,以阿儿浑为行省长官,设治于呼罗珊图斯城(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1256年,蒙哥汗派弟弟旭烈兀西征,先后灭掉马拶答尔(今伊朗马赞德兰省)诸山国,攻陷巴格达,灭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其后于1259年入侵叙利亚。

在叙利亚取得节节胜利之际,旭烈兀突然听闻蒙哥汗驾崩的消息,他率兵返回波斯,建立了伊儿汗国,但留下将军怯的不花继续进攻。怯的不花军随后在密昔儿(埃及)援军的反攻下被击溃,蒙古所占叙利亚诸城尽失。

此时旭烈兀得知忽必烈已继承大汗位,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他停止了东返,而是向双方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为大汗,劝阿里不哥放弃。忽必烈则下旨,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

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含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首都为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并命长子阿八哈统领汗国东部呼罗珊等省地。

1264年,忽必烈遣使臣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并给他增派三万军队。第二年,旭烈兀去世,阿八哈嗣位,并遣使报丧,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他为汗。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此后,忽必烈攻打南宋,就是向阿八哈征寻回回工匠,回回炮技术因而传入中原。

阿八哈在位期间,与元朝一直保持着友好的藩属关系。1282年,阿八哈去世,他的弟弟台古塔儿即位,因为他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即位后不称自己为“汗”,而改称“苏丹”,并下令所属民众一律信奉伊斯兰教。由于元朝推行宗教自由,忽必烈并未干涉。但不愿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八哈的儿子阿鲁浑在1284年联合部分贵族,杀死了台古塔儿,并上报忽必烈。忽必烈命他继承汗位,并授权臣不花为宰相。

可以说,钦察汗国与伊儿汗国虽然逐渐独立,但仍然自认是元朝的“宗藩之国”,与元朝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商人、教士与使节的往来更为频繁,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城市也成为了东西方往来的交通枢纽。

而元朝以元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连通了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起点就是在元上都,每逢春天都会有大批商贩从欧亚各地赶来,以各种奇货异宝与元朝人士交易。在元朝的驿路上,往来着罗马教宗使者、高丽国王、波斯、缅甸、尼泊尔使者及意大利商人、印度僧侣等,中华文明与欧亚的交流范围空前扩大。

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起点就是在元上都。示意图,图为蒙古草原。(大纪元制图)

从1240年到1340年的一百年间,是中国和欧洲可以直接接触的最好机会,因为在此前后阿拉伯和土耳其人都多少阻碍了东西方的交流。

忽必烈时期与欧洲交往中,最为有名的人物当然是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他在元朝居住了十几年,回到欧洲后撰写了《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其中讲述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可以说,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华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行纪》中的忽必烈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马可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费奥曾经过钦察汗国,拜见了别儿哥汗,受到热情款待,并在此停留一年,其后,跟随旭烈兀的使臣前往大都拜见了忽必烈,受到礼遇。时间是在1266年。忽必烈向他们询问了很多事情,比如他们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土、如何断决狱讼、如何进行战争、如何处理庶务,以及国内的贵族等级、教宗教会和社会风俗等。

忽必烈听了他们的讲述后很高兴,遂请他们偕同一名元朝使臣前往罗马,忽必烈还给罗马教宗写了一封信,请教宗派人到元朝,介绍基督教和欧洲的文学艺术。大汗还赐给他们金牌,上面写着:三人所过之地,当地必须供应所需之物,如马匹和护卫等。

三人到了罗马后,才知原来的教宗已去世,覆命需要等到新任教宗即位。在拿到新任教宗格烈果儿的信件后,波罗兄弟带着尼科洛17岁的儿子马可于1271年前往中国。他们从威尼斯乘船到黑海南岸登陆,然后从陆路辗转于1275年抵达元上都,随后又抵达大都,皆受到忽必烈的热情款待。

马可聪明伶俐,接受新事物很快,不仅很快熟习蒙古语,而且还对蒙文、蒙古人的战术十分了解,也有一说是他也学会了汉语,这让忽必烈十分喜欢他,封他做元朝的官,还让他到各地出使。他先后到过现在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因此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和见到许多比欧洲先进的文化成就。

马可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他完成使命后不仅奏报奉使之事,而且还向想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忽必烈讲述途中见闻,忽必烈和左右大臣都夸他将来“必为博识大才之人”。

在马可的眼中,伟大君主忽必烈的形象是这样的:“大汗风度翩翩,看起来让人心生好感”,“不长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适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他有四位正妻,皆称为皇后。而忽必烈对王朝的治理以及对百姓的体恤,比如庄稼歉收时和灾祸发生时,赈济百姓,都给马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年黄历八月二十八日是忽必烈大汗的生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向大汗献贡品,所有宗教徒也一起为大汗祈福。

《马可‧波罗游记》插图: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大都的王廷。(公有领域)

《行纪》中的元都城之繁盛

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了当时闻名于世的上都,“内有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此宫有墙垣环之,广袤十六哩,内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亦见有种种野兽,惟无猛兽,是盖君主用以供给笼中海青、鹰隼之食者也。”

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97年读到《行纪》后,在其诗作《悠然神往》中如此写道:“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岩洞。”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彼时在西方国家被称作Xanadu,在英美的《韦伯英语大辞典》中被单独列为词条;欧洲天文学家还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几百年来,Xanadu成为欧美人士描绘神秘美丽地方的形容词,亦有宛如仙境之意。

《行纪》还描述了“广大庄严”的汗八里城,即大都贸易的发达和户口的繁盛。在大都城内城外,有很多“华屋巨室”,居住着很多人,其中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他们或是来进贡的,或是来经商的。因此都城内来自世界的各种物品汇聚,这是世界其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仅丝一项,每日进入城中的就有上千车,每车近五百公斤,这意味着每日有差不多五十万公斤的丝进入大都,这的确令人惊叹。

而当时被称为“行在”的杭州,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业兴隆,有12种行业,每种行业有12000户。

在马可的笔下,元朝有着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还有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这怎不让人向往?

《马可‧波罗游记》抄本,第123—124章节。(公有领域)

波罗一家人返回欧洲

在中国待了十几年后,马可的父亲和叔叔都很思念故乡,因此向忽必烈请辞回国,但忽必烈非常喜爱马可,所以没有同意。恰好伊儿汗国汗阿鲁浑遣使向忽必烈求娶蒙古公主阔阔真,使者见马可三人是拉丁人,且熟悉印度海沿途情形,便请求忽必烈允许让他们同行。忽必烈忍痛割爱,同意了这个请求。

1292年,马可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从泉州出发经海路护送公主到伊儿汗国成婚。忽必烈还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临行前,忽必烈赐予他们两面金牌,持此沿途可以得到诸多方便,还让他们捎去给教宗、法国国王、英国国王、西班牙国王等国王的信件。

1295年波罗一家人回到欧洲。波罗一家人回到欧洲后,定居威尼斯。当地人很喜欢听他们讲述在东方的经历。1296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被俘,在监狱中,他将在中国的经历讲给同狱的同伴、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行记》。

该书刚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几个月后,就风靡整个意大利。1324年马可‧波罗去世前,该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迄今为止,《马可‧波罗行记》已经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

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 Collis)认为,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其同时也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掀起了“东方热”,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它被视为“世界第一大奇书”。

马可‧波罗对东方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热情,归根结底与忽必烈推动东西方友好往来、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地之人来华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元史》
忽必烈传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马可波罗行记》
《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

点阅【忽必烈传】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