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8月24日讯】《有冇搞错》。8月24日。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这份报告称,地球温度上升,造成了“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来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而一些已经开始的变化(如持续的海平面上升)在数百到数千年内是不可逆转的。
这份报告,因为是联合国机构撰写的,所以影响非常大。
不过,也有很多地球科学和气象科学的著名研究人员不认可这份报告,他们认为,地球温度上升,主要是由太阳活动周期造成的,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其实没有那么大。
两份报告,都认可了地球正在经历温度上升的过程,对温度上升对地球的影响也没有太多异议,但却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第一是介绍一下两份报告,其次咱们也分析一下,为什么两份都是科学家的报告,会变得如此的水火不容。
首先,IPCC的报告预估,在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对于全球升温1.5°C,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而冷季将缩短。在全球升温2°C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地达到农业和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也就是说,一旦超过了就无法逆转了。
IPCC的报告说,这不仅仅是温度的问题。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来多种不同的组合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升温而增加,包括干湿的变化、风雪冰的变化、沿海地区的变化和海洋的变化。例如:
●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相关的洪水,而在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型。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会增加,而在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预估可能会减少。预计季风降水将发生变化,这将因地区而异。
●整个21世纪,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这将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沿海洪水,并将导致海岸受到侵蚀。以前100年才出现一次的海平面极端现象,到本世纪末可能每年都会发生。
●进一步的变暖将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解冻,以及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以及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
●海洋的变化,包括变暖、更频繁的海洋热浪、海洋酸化和氧气含量降低,都与人类的影响有明显的联系。这些变化既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也影响到依赖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们,而且至少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里,这些变化将持续下去。
●对于城市来说,气候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放大,包括高温(因为城市地区通常比其周围地区温度更高)、强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第六次评估报告首次从区域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更详细的评估。
温度上升,地球南北两极冰帽和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将造成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将造成冲击。比如,有很多人指出,海平面上升半米,美国东部将重新变成沼泽,西欧受影响也非常严重,荷兰估计就不存在了。而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海岸线将回到两千年前,上海肯定没有了,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变成湖泊和沼泽,大概会回到秦汉年间的状态。那时候长江中游是广大的湖泊和沼泽,叫做“大泽”,刘邦当年逃亡的地方。
关于地球温度上升,并形成了气候的急遽变化,这一点其实已经有共识。所以,IPCC报告中最有争议的结论,是人类活动到底对温度上升或者气候变化有多大的贡献。
IPCC认为,自1850至1900年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约1.1°C的升温,
而且,“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1.5°C或甚至是2°C将是无法实现的。”
这是IPCC的报告。
另一份报告,则是由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个专家撰写的,题目是:“太阳对北半球温度趋势的影响有多大?一个正在进行的辩论”(How much has the Sun influenced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trends? An ongoing debate),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简称RAA)上。他们认为,地球变暖主要是太阳辐射量造成的,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其实不大。这个研究报告认为,联合国IPCC的报告,没有考虑到完整的太阳辐射变化数据。
该研究论文的作者们表示,出于最阴暗的原因,联合国选择忽略NASA ACRIM的数据和其它数据,而支持假设人类对气候变化负责的数据。
当然,两个报告针锋相对的焦点,就在于地球变暖主要是谁造成的?是人类放了太多二氧化碳,还是太阳活动?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我大学是学地质的,有一门课是讲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接近现在的地质时期,所以基本上就是研究地球表层。有一次,一个教授带着学生到附近的郊区,来到一个农民挖出来的深坑里面,指着深坑边上土壁的不同层面,讲解如何判断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温度,以及判断泥沙来源等等。
他指着其中一个很厚的地层说,这一层土质黑色,说明气候潮湿温暖,此地应该是沼泽,而且当时动植物很多,所以地层中有机质极为丰富等等。旁边看热闹的农民听了大笑,插话说,才不是呢,这里原来是我们公社的一个大粪坑。
教授当然很尴尬,但他很厉害,马上解释说,这就是要大量和完整样本的重要性,否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
记得教授还说过,采集样本的时候,不能先入为主,就是不能已经心存某种观点,否则就有所谓“人择原理效应”。比如说,我认定这里的情况一定是这样的,当选择样本进行研究的时候,就会刻意选择能够支持我的理论的样本和数据,而对有矛盾的样本和数据视而不见。
这就是民间专家指责联合国IPCC报告的关键,联合国的报告,没有采用大量的太阳辐射变化的有效数据。
对地球气候和温度变化的研究,通常会在敏感地区进行。因为这种地方,气温有小变化,就会产生大的不同的结果。比如南北极。中国科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是在世界第三级,也就是青藏高原。因为这里对地球温度和气候的变化,也极为敏感。
2005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黄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邵雪梅合作做了一个研究,题目是“青海德令哈地区近400年来的降水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出版在中国的地质学期刊“第四纪研究”中。
他们谈的是降雨量变化,结论是:
过去9000到6000年间的近3000年季风降水量与太阳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过去1200年来的印度季风强度,与太阳活动的强弱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过去200年和10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相一致,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过去800年来的降水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存在密切关系。
在全球,这种相关性也非常明显。根据他们的研究,东非过去1100年的旱涝变化、北美大平原的干旱、蒙古国东北部地区公元1651年以来的重建年降水量、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北京地区公元1870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变化、近1000年来长江中下游的旱涝等,都与太阳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
所谓太阳活动变化,主要指太阳黑子变化。太阳黑子,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上一块颜色稍微暗一些的区块,这些区域,和亮一些的区域,温度可能相差一千多度,辐射亮也完全不同。说是黑子,但体量会非常巨大,有些比地球质量还大。所以,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太阳发出去的辐射量造成变化,而太阳系中其他所有星球接收到的热量,当然也就完全不同了。
从历史数据上看,现在地球并不是最热的,甚至在人类最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现在也不是最热的。两千多年,大部分时间人类碳排放都很低,不会超过现在,但北半球很多时候仍然比现在还热,这说明地球温度变化,其实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当然,我不是专家,也没有掌握研究数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地球科学和气候科学界中,很明显科学家和专家们,有非常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在科学界其实是常态。
联合国的IPCC发表报告,选择忽略某些数据,或者是排斥其他专家的研究,其实也不难理解。
第一,IPCC的全名,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他们是代表政府的科学家,而不是代表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这两个是有区别的,因为政府要的是可执行和可推动的政策,而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
第二,地质学和气象学,是一种被动科学。这些领域的专家,不像其他领域的专家一样,会发明什么可以改变世界的东西,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的发明和发现,改变了世界。但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通常不能,他们说两千万年前地球曾经很热,对现在的人类社会一点帮助也没有,对政府政策一点帮助也没有。
但最近二十年,通过把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地球学家和气象学家,首次有了一个主动型的权威,可以对人类社会施加很大影响。
别小看这一点区别,他足以让一些人变得“伟大”起来。
所以,IPCC的报告,最重要的是这一段话:
“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1.5°C或甚至是2°C将是无法实现的。”
这话说得很含蓄,直接翻译他的意思,就是:除非立即、马上大规模减排,否则未来的危险和危机就一定会出现。
我不排斥减少碳排放,反正我们改变不了太阳,即使只产生百分之一的作用,大家也都去试一下,无妨。
从热力学的基本定理来讲,只要人类不停止追求越来越高的高质量生活,人均能源使用量不减少,所谓减排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世界上很多人只是从概念上去理解所谓减碳,但未必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平时过日子,照样住大房子,照样开豪华汽车,照样坐飞机旅行,照样胡吃海喝,或者买很多很多衣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其实,低碳生活的概念,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老子说,清心寡欲,不买过多的东西,和基本生存无关物品一概不要,夏天不要空调,冬天少用暖气,少吃多运动多干活。一句话,过穷日子苦日子,做到这点,也就减排了。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当今政策推动减排的意思,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人类的文明发展,其实就是能源使用方式的发展,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世界第一,当然也包括印度等古文明;煤炭时代,英国和西欧第一;石油时代,美国第一。后面的太阳能和风能,这些所谓新能源时代,如果真的实现了,世界文明会有不同的状态,起码现在的老大,可能就不是美国了。有时候我总觉得,这是欧洲科学家,对碳减排特别积极的原因之一。
对政府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可以执行的政策,可以增加政府功能的原因。所以,现代减排也好,气候变化危机也罢,背后其实不是科学,甚至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
只不过,就算减排做到了,太阳黑子还是照样会活动,地球照样一会冷一会热。
石山角度:https://www.youmaker.com/c/ShiShan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