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重基建轻消费 中共老路走不通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2月13日讯】大家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来到了一个拐点,就像我们之前节目中所说的,今年的GDP增速“保5”都很困难,而且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强调,消费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最大拖累因素。但是看起来,北京当局对此束手无策,因为到现在,也没有拿出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促进消费。相反,为了刺激经济,中共除了在货币政策方面有所放松之外,在财政政策方面,仍然希望通过基建投资来带动GDP增长。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北京到底采取了哪些促消费措施,为什么没有效果?加码投资基建项目,到底能不能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会不会加剧地方财政的债务危机呢?以及,中共目前的刺激政策,又是否和它的目标背道而驰呢?

消费持续疲弱 中共束手无策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按不变价格计算,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如果从分项数据来看,外贸表现最佳,投资成长趋缓,内需消费不振。但实际上,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大需求中,对GDP的贡献最大的,并不是出口,而是消费。

数据显示,2021年的最终消费支出,拉动中国GDP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远高于货物和服务出口的20.9%,以及资本形成总额的13.7%,足见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中国2021年的消费增长,却明显滞后,而且是持续下滑。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速只有3.9%,低于GDP的两年平均增速5.1%;而且从去年3月的同比增长34.2%,一路下滑到去年12月的1.7%,显示消费疲弱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拖累。

这一点,从今年新年假期的主要消费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比如旅游,中共文化旅游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新年假期,中国国内旅游的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同比减少,而且,在出行人口同比减少2%的情况下,旅游收入却减少了3.9%,这也说明,即使人们愿意出门旅行,也大大压缩了旅游消费的开支。

另外,作为主要消费指标之一的电影票房也在下降。根据中国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从除夕到正月初六期间,电影票房同比减少了23%,观众人数同比下降了将近30%。

中共在去年大力倡导“就地过年”,今年则要求,各地方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所以今年的返乡人数同比上升了48%。但是,在人员流动明显好转的同时,旅游、电影票房等数据依然低迷,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消费的疲软。

我们知道,造成消费疲弱而且持续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受到疫情和中共监管措施的冲击,导致就业萎缩、收入减少,使得民众不舍得花钱、不敢花钱。中共虽然在口头上强调,要促内需、促消费,但是,却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

去年9月和今年1月,中共的相关部门,都发布了关于促消费的通知。但是,这些通知里提到的各种举措,都不是直接促进消费需求的,而都是强调提升消费的品类、质量和便利性。

从去年11月份以来,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鼓励消费的措施,但主要是为了促进汽车和住宅销售,所给予的有针对性的奖励优惠措施。另外,虽然个别城市也发放了一些消费券,但这些消费券,不同于其它国家发放的现金补贴,不仅数额少,也都只是购物折扣券,而且还都有使用限制。

显然,这些措施,都不能真正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所以,就像我们看到的,进入2022年以来,民间消费仍然是萎靡不振。

财政发力促基建 一季度是发债高峰

但是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却在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证券日报》的报导,截至2月6日,已有北京、河北、山东、上海,还有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八个省市发布了2022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一共有6,501个项目,总投资额合计至少超过15.6万亿元。

但是,这些基建项目的资金从何而来呢?专家表示,专项债是稳投资的重要发力点。

专项债,指的是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建设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根据中共财政部的数据,去年,中共安排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为36,500亿元,实际新增专项债券发行35,844亿元,占已下达额度的98.2%。

去年12月中旬,中共财政部又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00亿元。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截至到2月10日,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已经发行了5,416亿元,占到“提前批”专项债的37%。由于中共财政部明确要求,专项债要早发行、早使用,预计今年一季度将迎来专项债的发行高峰。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中共财政部官员认为“风险总体可控”。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隐性债务才是地方财政的真正问题。

根据高盛集团去年9月发布的报告,中国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已经膨胀到经济规模的一半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债务总额,已经从2013年的1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去年年底的大约53万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52%左右,高于官方公布的政府未偿付债务总额。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明、孔大鹏的研究也显示,近年来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率呈现上升态势,已经逼近警戒线。

另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相继出现违约,地方政府正在面临土地出售的困境。

大家知道,去年,大陆就不断的传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消息。目前,大部分省份都下调了2022年的预算收入目标。据财新统计,截至2月9日,在已经公布了相关数据的25个省份中,有23个省份的2022年预算收入目标,都低于2021年。

大陆媒体报导称,基建投资是今年政策发力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而专项债是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多项研究指出,基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例如,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假设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达到3.5%,制造业及其它投资的增速也都同步增长,那就意味着,基建投资的增速要达到14%,但这显然难以实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院长滕泰认为,投资,已经很难像过去十年、二十年那样,再拉动GDP增长的50%以上了,未来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依靠投资来驱动了。

另外,很多地方已经是“建无可建”了。各地方普遍反映,有稳定市场回报的基本建设项目越来越少,即便有财力支持,在较短时间内,也找不到可用于基建投资的项目。换句话说,基建投资无论如何都上不去了。

至于说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专家表示反对。曾担任过中共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贺铿就曾说过,不赞成“新基建”的提法,同时建议暂时不要在“5G商用化”方面花太多钱。一是投入太大,动辄几千亿;二是暂时没有多大用处。

那么,面对经济下行的“三重压力”,中共到底应该怎么稳增长呢?

保就业、促消费才是解决之道

巧合的是,这些专家学者都认为,保就业、促消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贺铿认为,“需求收缩”,是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增长缓慢造成的,不高度重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经济不可能顺利恢复到健康发展水平。所以,他建议,推动财力下沉,更好地支持基层政府落实纾困政策,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中泰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消费低迷的状况和居民收入有关,尤其是和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速相关性更大,在过去5年,中国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累计增速,超过中等收入组10个百分点。此外,他认为,考虑到民营企业对税收、投资、创新和就业的重要贡献,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非常重要。

而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院长滕泰则认为,在消费占比已经超过65%、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背景下,只有靠最终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增长。比如,发行6万亿的特别国债,用来给6亿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中低收入者发钱或是发消费券,平均每人1万元,用来刺激消费、稳增长。

但是,这样的提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共的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套“以投资来稳定增长”的决策观念和决策体制。而且很多学者认为,如果把资金发给消费者,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正向影响,要么沉淀、“打水漂”,要么一次性消费完。

但是,大家看到,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疫情期间的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美国政府的三轮主要财政刺激计划,总额达到5万亿美元,其中直接发放进入消费者账户的金额,就达到了2.93万亿美元,低收入者平均每人1万美元,三口之家3万美元,所以美国的消费大幅扩张。因此,滕泰主张,通过“发钱”来人为刺激消费。

其实,这些观点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不谋而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月28日发布的年度评估报告中,已经将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下调到4.8%,认为,北京虽然加大了货币和财政宽松力度,但目前的政策还不足以让经济增速超过4.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北京提出的建议,包括在允许财政赤字增加的前提下,政府大幅削减企业税收,或者将政府资源重新投向家庭,而不是增加公共投资,因为“引导资金流入低收入家庭的口袋,可能有助于刺激消费”。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呼吁中共实施国有部门改革,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开展竞争,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因为国有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只有同行业民营企业的80%。

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现,到目前为止,北京当局一直专注于使用供给侧措施来提振生产,而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措施,来促进消费支出。而投资驱动的复苏,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失衡,导致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型延迟。

我们看到,中共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转型,让经济增长主要由消费、而不是投资来驱动,所以它还整顿了房地产、教培和互联网行业,提出了所谓“共同富裕”的口号,希望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但是它所实行的所有措施,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低收入人群没有变得更加富裕,却让更多人越发贫穷了;因为消费低迷,经济增长不能依靠消费来驱动,所以,不得不再次加码基建投资。

只是有一点,即使这一次中共走回基建投资的老路,也未必能刺激经济增长了,而且,还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危机。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