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10日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7月8日在街头为候选人助选时,遭枪击刺杀不治逝世。安倍原定7月底8月初访问台湾,还将在立法院国会殿堂发表演说,已无法实现。安倍2021年 12月1 日首度对台湾的公开现场演说,成为唯一一次,在〈新时代的台日关系〉演说中,安倍提出著名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
演说影片 中文字幕版
国家政策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前外交部长田弘茂9日发表悼念文表示“最沉痛的哀伤与悼念”,安倍首相是台湾所有国际友人中,“最真心关怀台湾的朋友,也是台湾人民感觉最亲近的外国领袖。”
田弘茂指出,去年安倍首相在国策研究院演讲的几段话也深深触动台湾人民的心,“很遗憾的,安倍首相这段感人讲话竟然成为绝响,是第一次公开现场向台湾演讲,却也是唯一的一次。”
安倍首相说:“在国际角力场域,台湾几乎都不被承认。台湾面临这样的状况刚好满 50 年。各位台湾朋友在过去半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隐忍负重坚忍不拔的撑过来了。台湾的民主化运动,也已经过 25 年了。刚好是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的年纪。国际社会必须认识与知道,台湾已经成为成熟民主国家的这一件事。”“只要有一根蜡烛,就足够了,可以用来点火。蜡烛的亮光处,照耀的就是民主。”
安倍在该场演说使用日文,透过视讯在国策研究院主办的座谈中发表。以下为演讲全文中译:
各位先进,大家好。我是安倍晋三。
个人要藉这个机会,感谢举办“影响力论坛”并邀请个人参加的,国策院、陈启川文教基金会,以及当代日本研究学会所有相关人士,尤其是国策院董事长兼院长田弘茂博士,个人谨表由衷感谢之意。
首先,个人要就日本与台湾所处的环境,个人的看法如何来向各位做介绍。其次,就我们该如何敦促中(共)国,采取自我节制的行动,来向各位做说明。日本为达成上述目的,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我也会就FOIP(自由开放印太) 及 QUAD(四方安全对话) 来向各位做说明。最后,为下一代新生儿,希望能建构美丽的台湾,做为个人演讲的总结, 来向各位做一报告。
首先,对时代及区域的变化,就个人的认知来稍做说明。
日本与台湾未来面对的环境,将充满紧张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在自由开放的民主架构下,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是重点。等一下,个人还会向各位提到,在相同的思维下,在经贸、安全保障及外交领域,日本多方努力尝试扩大自己的战略空间。
又根据相同的思考模式,个人支持台湾加入TPP。
遵守法规,维护国际秩序并强化相关的机能,个人认为 TPP 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而且台湾具备加入TPP 的充分条件。另外,在医疗、卫生保健、气候变迁,或是在航空、通讯、刑事犯罪预防等领域,对所有的人而言,都是攸关生死、重大关心的议题。
话虽如此,但在国际角力场域的背后,对于上述问题的发言权,台湾几乎都不被承认。今年,2021 年,台湾面临这样的状况,刚好满 50 年。各位台湾朋友,在过去半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隐忍负重、坚忍不拔的撑过来了。以观察员身份参与 WHO 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可能的领域上,都应该让台湾拥有恰如其分的发言权。个人基于上述考量,为敦促其能实现,将竭尽所能协助台湾。 当然,也必需取得美国及欧洲各国的协助与支持才行。
其次,中(共)国在军事费用方面不断的持续增加。
这 30 年来,中(共)国的军事费用已经成长 42 倍,相对于日本的防卫预算,足足高出 4 倍之多。2049 年,北京将庆祝(中共建政PRC)建国百年。在未来将近 30 年期间,中国在经济及军事费用方面,预估每年将有 7%的成长。如此一来,中国在经济及军事费用的预算,还会比现在高出 8 倍之多。对未来新世代而言,往后 30 年,对东亚,不,应该说对世界史而言,都将是最重要及充满危机的时代。
面对中(共)国的行动,我们将面临其在技术上,更加高度化及复杂的环境,这会让你我更难分辨,平时与战时的界线何在?危机场域已经扩大到太空及网路空间,我们所拥有的社会基础建设,必须思考随时会曝露在风险中,并思考该如何加强防护的问题。说到台湾周边面临的挑战,这与尖阁诸岛(钓鱼台)、先岛群岛、与那国岛等日本的领土、领海所面临的挑衅没有两样。我们必须超前部署,防范中(共)国从空中、海上、海底不断进行各种军事挑衅。
那么,日本与台湾,该如何因应呢?
有关台湾该采取什么政策因应,个人实在无权置喙。但是,个人仅就一点来加以阐述。那就是要高举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普世价值的旗帜,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清楚看到,我们有必要让这面旗帜飘荡并发扬光大。日本与台湾,必须共同努力。民主,是追求人心、自动自发所做出承诺的制度;而不是从上而下、凭借权力,强迫要求得来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民主才会更加茁壮,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接下来,个人将就我们该如何敦促中(共)国,能自我节制的部分做一说明。 个人在担任首相,每次与习近平主席见面时,都会提到不要误判日本防卫钓鱼台的决心和意志。每次都会将日本的意思,明确的向中(共)国传达。尖阁诸岛(钓鱼台)、先岛群岛、与那国岛等离岛,离台湾不过一百公里左右而已。对台湾的武力侵犯,无论在地理上或空间上,对日本国土都是重大的危险,日本无法容许该事态的发生。
“台湾有事”,等同于“日本有事”,也可说是等同于“日美同盟”有事。 这项认知,北京领导阶层,尤其是习近平主席,绝对不能误判。世界上所有人,现在都应该重新看这一个地区及周边海域的地图,相信可以充分理解我现在所说的事情。
世界史,教我们战争是在什么时候、及在什么样情形下发生的? 老想着自己的方便或利益,而轻忽对方的意志,如果误判其企图的话,往往就会降低军事冒险的门槛。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明确表达自己的坚定意志才行。除此之外,日本与台湾及所有信奉民主主义的人士,个人认为我们必须向习近平主席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层,反复不断的呼吁其不要误入歧途。
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等同于走向经济自杀的道路。
中国的确很巨大,而且与世界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中共)对台湾采取军事冒险行动,将对世界经济带来极严重的影响。换言之,中国本身也将遭受重大打击,得不偿失。我们必须充实经济及军事实力,除了持续展现力量加以抗衡(中共)外,同时必须反复不断地说服中国,采取理性和平的方式解决。如中国也以本国利益为优先考量的话,那(台海)两岸关系,说到底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个人在总理大臣任内,曾致力于扩充日本的战略空间,另外一个就是为敦促中(共)国,能采取自我节制的行动,也曾采取各种不同的因应措施。
2012 年底,个人在第二次担任首相期间,曾下定决心要让日本提升自我防卫的能力。在这之前的十年间,日本一直都在删减防卫预算。个人将其翻转过来, 每年增加防卫预算,以至于今。 例如,日本采购最先进的 F-35 匿踪战斗机, 总共购买 147 架,并已经开始进行实战配备。此外,又引进及自我研发新型的巡弋飞弹,在与那国岛及宫古岛派驻陆上自卫队,用以宣示绝不妥协退让的决心。如上所述,唯有不断的努力增强守护自身国家的能力,才能强化日美同盟的实力。
这对个人而言,虽然消耗许多政治资本,但只要是攸关日本生死存亡的事态发生,日本与美国就可联手,发动行使集体自卫权。此外,平时对美军的战机及船舰,自卫队也可以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却是花费许多心思及努力才得以实现。执行护卫的次数,虽然无法对外公布,不过每年都确实在增加当中。日美联合军事演习,在二十年前大概每年举行20次,去年2020年,已增加到 49 次。经由上述努力,个人在美国国会演讲的时候,就曾指出日美同盟,也可以说是“希望的同盟”。未来的世界,能为区域的和平、稳定及安全,为人民带来稳定生活的基石,才是日美同盟存在的价值。因此,我才说这是“希望的同盟”。
日美建构大的核心后,个人另外提出“印太”这一个新概念。现在,包括美国、澳洲、印度,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引用这一个名词。印太架构下的民主网络,最具代表性就是 QUAD,四方安全会谈。美国即便政党轮替,仍然持续沿用个人所提出的构想。不但如此,还把它提升为领袖层级的对话,对此个人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个构想,聚焦在印太地区,第一,必须维护航行自由及法治体制,让普世价值能更加普及、落实。第二,透过高品质的基础建设,提升彼此的连结性,共同追求经济上的繁荣。第三,包括协助提升海洋法执行能力等在内,为追求和平、稳定共同合作,并结合有志一同且共享普世价值的国家及人民,大家共同携手前进。
对极为重视普世价值的日本而言,台湾的存在宛如基石。对于这一点,个人要特别强调。各位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处于黑暗、漆黑的状态之中。为消除黑暗的状态,机关枪是完全派不上用场的。个人非常尊敬的印度总理莫迪,曾经讲过这样的一句话。
“只要有一根蜡烛,就足够了,可以用来点火。蜡烛的亮光处,照耀的就是民主。”莫迪总理的这番话,让人印象深刻。
台湾的民主化运动,已经过 25 年了。刚好是人,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的年纪。世界有必要认识及知道,台湾已经成为成熟民主国家的这一件事。
台湾的经济实力,胜过波兰和瑞典,人口要比荷兰多出 600 万人左右。根据麦卡托投影法的理论,如果将台湾搬到高纬度地区,则台湾大概与苏格兰或丹麦的国土面积差不多。在台湾落地生根的民主体制,在未来的 25 年,当今天出生的婴幼儿变成大人时,如果台湾的民主可以变得更茁壮,变得更坚实稳固,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朝这一方向共同努力,包括日本在内,是所有尊重自由、人权及民主法治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先,对于参加 WHO 等国际组织,以及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一步一步来落实,我们必须共同来协助台湾。
更强大的台湾、成长茁壮的台湾、保障自由及人权的台湾,也符合日本的利益。当然,这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以上,是我今天的专题演讲。感谢各位先进的聆听,谢谢大家。
(新唐人亚太电视记者 陈辉模 张东旭报导/责任编辑:姚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