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全球通胀如虎 为何中国低通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9日讯】大家看到,在全球疫情爆发之后,通胀之火也燃遍了全球。从美国到英国,从欧洲到亚洲,各国央行都在冒着经济衰退的风险,大力加息试图击退通胀这只猛虎。可是,就在各国央行忙着和通胀对抗之时,中共那边却是一边放水,一边公布着低于3%的通胀率。那么,为何全球都在忧心忡忡之际,中国可以“独善其身”呢?

在中共“清零”政策、以及房地产债务危机之下,中国经济是怎么做到低通胀的?难道中共真有本事抵挡住祸害全球的高通胀吗?中国的低通胀,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低通胀背后的真实原因。

全球通胀高企 中国“通胀温和可控”

放眼全球,从去年开始,长达十几年的低通胀时代已经暂告结束,现在全球都在经历通胀浪潮。上周四,也就是10月13日当天,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0.4%,高于道琼斯0.3%的预期。在12个月基础上,总体通胀率上升了8.2%,虽然低于6月份大约9%的峰值,但是,仍徘徊在198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附近。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上涨0.6%,而道琼斯估计上涨了0.4%。核心通胀,和一年前相比,上升了6.6%,高于8月份的6.3%。这是自1982年8月份以来的最大12个月涨幅。

除了美国,英国在9月14日公布的CPI指数,达到9.9%;而欧元区9月30日的数字显示,CPI已经达到10%。在这些发达国家正在面对凶猛如虎的通胀之外,新兴经济体方面,像是土耳其、阿根廷、印度、南非等,也同样呈现出了恶性通胀的态势。

相比之下,中国却显得颇有些与众不同,中共国家统计局在上周五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CPI,同比上涨2.8%,明显低于其它主要经济体。陆媒评论说,中国9月数据显示“通胀温和可控”。

说到这个“通货膨胀”(简称“通胀”、“通膨”),我们先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经济学名词的概念。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本意是指,货币流通数量增加, 更直白点儿说:就是钱多了。

现在大家提到“通胀”,通常是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在经济学中,物价上涨是受需求量增加或者是供给量减少所影响。 那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标,贴近一般民众的物价水平。通常,当CPI大于3%时,就会被认为是通货膨胀了。

而当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时,相应的,人们手中的钱就买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就会显示购买力在下降。

关于为何会出现通胀,目前不同的经济流派给出的原因也有所不同。“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通胀率数值最主要的影响;“凯因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利率和产出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响;还有奥地利的经济学派,他们认为通胀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所导致的,等等。

那么,在全球通胀如火如荼之时,中国为什么总是“特立独行”呢?

货币“流动”不起来 通胀无力

香港知名经济学家罗家聪的观点是,通货膨胀是货币过剩的结果。如果创造的货币被用于实体经济活动,或者用于投资金融产品或其它资产,那么就不会有多余的货币来产生通货膨胀。

他的分析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衰退(经济活动下降)和资产去杠杆化(减少债务)的痛苦时刻,实际上,货币不仅没有更多地进入市场,而是已经在流出。罗家聪认为,货币只有在市场上“流动”时才会产生通货膨胀,而堆积的货币存量,是不会产生任何经济影响的。

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国新发的货币,主要是用于还债了,也就是左手倒右手,又回到金融系统里去了,又或者是从中国市场直接流出去了。如果钱没有在中国市场上真正“流通”起来,那么,这部分钱就不会产生经济影响,也就不会推动通胀的现象产生。

我们看到,中共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注入流动性,或者说一直在放水。这里,我们也简单解释一下和货币供应相关的M0、M1、M2这些经济术语的含义。

M0就是流通中的现金,换句话说,就是百姓、企业手里的钞票;M1,则包括了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就是能立即变现的钱;M2,则是广义货币,包括了M1和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还有其它金融机构的存款,比如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的存款等。

我们经常听到的货币供应量,指的就是这个M2,虽然从流动性上看,M2比M0和M1要差一点,但是它反映了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根据中共央行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M2同比增长了12%,而去年同期,M2增长了8.3%,这说明今年,中共采用量化宽松的政策,也就是通俗说的放水,比去年还多。

按照罗家聪的分析,就是虽然中共当局持续大量放水,但是由于这些钱没有进入到市场中流动起来,所以中国没有形成通货膨胀。那么,为什么没有流动起来呢?因为衡量货币流动的最佳方式是信贷,然而,中国目前的信贷却显得异常疲弱。

我们看到,中国2021年全年PPI,也就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增加了8.1%,当时外界担心随着成本的传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能会跟着水涨船高,但是CPI一直没有出现通胀的结果。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中国的信贷需求,为何如此疲弱呢?

这是因为,这种疲弱的信贷,是基于对未来消极的信贷展望,而这主要是高额债务所造成的。也就是,当债务体量足够庞大时,任何新发行的货币,都会被用于偿还过去的债务,也就是债务通缩论。而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去杠杆,这时候,资产就会被出售,用来偿还债务。

今年8月12日,中共央行公布金融数据的时候,记得当时我们也做过一期节目,讲到7月的信贷社融数字让市场吓了一跳,信贷数据塌方,成为当时的市场焦点。

中共官方当时的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6,790亿元,创下6年来新低,同比少增4,042亿元,环比,更是不到6月份贷款增额的1/4。

被彭博评为“中国最精准策略师”的洪灏,当时就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中国信贷需求崩塌。2015年泡沫破灭以来未见。”

洪灏还发文说:“7月M2增12%,大于贷款增11%,是8年来首次,显示资金空转,并未全部投入实体。二季度房地产贷款10年最低。实体缺乏机会,贷款需求弱。”

这样看来,信贷决定着货币增速,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光明的经济前景,很难确定如何让货币更好地流动,只有当经济前景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时,信贷才会飙升。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信心不足的企业和居民,宁愿选择“躺平”,再加上,企业和居民高企的债务,这些都成为对抗和吸收通胀的海绵。 换句话说,中国迷惑人心的低通胀数据,就是这样得来的。

内循环消费疲弱 中共将通胀转销海外

我们再来看看,中共体制内的经济学者是怎么说的。

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共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曾在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从消费端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发表了看法。

他提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行之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在2021年快速回升,去年10月时,创下了13.5%的最高纪录,之后,这个指数逐渐回落,今年6月时是6.4%。

他认为,从油气和煤炭价格来看,中国油气和煤炭价格的上涨,都是来自供给方面的推动,去年PPI飙升时,曾让人担心会传导到CPI,但是这种情况目前尚未发生。

他的解释是: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中国国内的产出水平下降,正常情况下,经济应该出现严重通胀。但是,由于疫情同时导致有效需求减少,所以物价仅录得小幅上涨。也就是,由于缺乏有效需求,PPI上涨的相当大部分没能转化为CPI上涨。

那么,重点来了!余永定还提到,一些研究显示,PPI上涨的部分通过出口价格的上升转移到了国外。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衰退,消费疲弱,让通胀无法在中国国内的CPI上反映出来,但是中共利用出口,直接将生产端的通胀输出到海外去了。

所以,总结来看,不是中共有什么洪荒之力能抵挡住通胀,而是债务高企的中国企业和居民,是他们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已经“躺平”。我们看到,一边是债务吸收通胀,一边是疲弱的消费架空了通胀。所以,在中国的热钱,要么空转,要么润出海外去了。

推迟公布经济数据 通胀上升难以避免

而北京当局,面对需求疲弱,供应冲击,货币政策失效,GDP停滞不前的困境,想必也不会坐以待毙,也一定会采取刺激政策。那么,在强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之下,未来中国经济是否能一直免于通胀呢?我们来看看一些经济学家的看法。

余永定就认为,中国将面临更高的通胀威胁,因为中国需要而且能够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速。就是即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也应该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此外,中国还有例如“猪周期”这样的价格周期,也或许能够发挥作用。

之前,中国的通胀没起来,是因为中共政府无论如何刺激,市场信心和需求都没有反弹。假设明年需求将反弹,那么今年的财政扩张措施、货币政策,就会在明年拉起一波通胀,因为我们看到M2的升幅很大,就缺一个花钱的地方。并且,可以看到,目前,猪肉价格大涨,已经开始让通胀有了抬头的趋势。

从数据来看,中国9月CPI上升2.8%,创下2020年4月以来最大增幅,在物价指数中占比较大的猪肉价格,已经按年上升了36%,涨幅比8月扩大了13.6个百分点。

不过,最终消费需求能不能拉起来,还得看市场信心,看企业和居民的安全感何时能够恢复。

其实,中共也没闲着,也许是为了在二十大这个节骨眼儿上,让数字好看一点儿,也激励一下市场信心,在公布9月社融数据的时候,就比以往晚了一些,出来的数据的确也好看了一点儿。

可是,原本应该在这周一公布的季度GDP数据等指标,也都被推迟了,包括月度工业增加值、能源生产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零售总额和楼价。此外,中共海关总署,也没有发布原定10月14日出炉的月度贸易数据。看来,中共这是在故技重施,有意拖延,或许是想在二十大之际,有个见面礼吧。

不过,基于目前中国的现状,一些观点认为,从中国迄今为止的所作所为来看,决策者似乎善于通过避免任何硬性碰撞来实现所谓的“软着陆”结果。然而,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软着陆也意味着缓慢着陆,延长了调整过程。虽然这对政治体制来说是稳定的,但这种长期的暗淡前景会带来持续的通货紧缩预期。因此,实际经济活动将被推迟,就算是发行货币和新增信贷,也无法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价格水平本身是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每当一个地方的价格偏离世界其它地区太多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处于病态或者可能已经病入膏肓了。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或许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结果更会猛于虎。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沺欣
编辑:宇文铭、蔚然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订阅《财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