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东南沿海“抢人大战” 45年来最激烈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2月01日讯】中国的新年假期还没结束,东南沿海的几个省份,就已经开始了跨省招工的“抢人大战”,不仅有专列、包机接工人返岗,还发放返岗补贴。有评论说,这是45年来最激烈的“抢人大战”,这是怎么回事呢?另外,中共官方近期发文,要求推动加快米糠作为“营养食品”的研究。那么,中国人“吃糠咽菜”的日子又要来了吗?中共年年喊粮食大丰收,那么为什么粮食还不够吃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东南沿海“抢人大战” 制造业面临用工荒

据大陆媒体“第一财经”报导,1月26日,就是“破五”当天,400多名广西桂林籍的务工人员,乘坐返岗免费专列抵达深圳。为了“抢回”这批工友,官方安排了点对点的无缝衔接,不仅在广西阳朔安排专车接人,再送到桂林高铁站,到了深圳北站之后,还有公司大巴送到宿舍门口。

事实上,早在半个月前的1月12日,深圳人社局就公布了节后“抢人大战”的政策红包,除了提供免费的专车、专列之外,还提供“真金白银”的补贴。比如:对2月5日前,原在岗职工返岗达500人以上的企业,按照每人2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返岗交通补助,每家企业最高40万元。

而在深圳之外,其它沿海省份也都有类似动作。

比如,福建省在1月26日安排了两架包机,从云南接回了238名返岗务工人员。同一天,江苏无锡也去了云南曲靖,安排“点对点”包机服务,以便120名务工人员能够顺利返回工作岗位。而浙江台州市各级政府,也在同一天派出了各个招工组,分别赶赴云南、贵州、四川等7省21地驻点招工。

报导说,浙江省为了应对节后返岗招工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早在去年12月就制定了工作预案,包括点对点接送和提供相关补贴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呢?首先,就是人口因素。

我们知道,不久前,中共刚刚宣布,中国在2022年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但是实际上,早在10年前,中国16岁~59岁的劳动力人口就已经开始下滑。

根据中共统计局的数据,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前后已经达到峰值,是9.4亿人。而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是8.76亿人,和2021年相比,减少了666万人,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在差不多11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超过6,400万人。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2012年以来逐年增加。中共统计局去年4月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是41.7岁,比上年提高了0.3岁。其中,41岁及以上农民工的占比,达到51.8%;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是27.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因此,在人口逐渐减少和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沿海地区就开始感觉到用工荒的压力。而疫情爆发之后,情况就更加糟糕。

中共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数量接近1.72亿人,虽然比2020年增加了213万人,但是和2019年相比,减少了253万人。而我们提到的这些数据,还都是参考的中共自己公布出来的数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严峻。

财经博主刘晓博评论说,2023年的节后“抢人大战”、“用工大战”,很有可能是改革开放45年来最激烈的一年。他还提到,今年恰好是1949年之后两个新生儿最多的年份——1963年的60周年,和1968年的55周年。这意味着,1963年出生的男性和1968年出生的女性,大多会在今年退休。

所以,今年会是1949年以来中国退休人口最高的一年,而在今年前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群,又恰好是2003年那一波生育低潮中出生的人口。

事实上,中国从1962年到1975年间出生的人口,每年都超过2千万人,而这批庞大的婴儿潮从去年开始将陆续退休,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十几年中,中国会持续经历退休大潮。

导致沿海省份用工荒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年轻人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共官方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和包装工都严重缺人,除了人口下降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工作。

有人说,这是因为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不能吃苦耐劳,但事实也不尽然。

目前,很多工厂能给年轻人提供的工作仍然是流水线工作,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而且工作和居住的环境差,提供的薪水也没有竞争力,学不到什么技能,未来也没有发展机会。相比之下,虽然网约车、外卖送餐、快递等行业同样辛苦,但因为时间相对自由,薪酬也高于工厂流水线,反倒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优先选择。

这也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速度,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导致沿海地区用工荒的第三个因素是,近年来,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少中西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缩小,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就业。

第一财经的报导就提到,目前江西的用工成本,和广东、福建的差距已经不大,比以前的差距大幅缩小。例如江西的一些工业园区,工人收入和广东、福建相比,月薪可能就差个六七百元。而且,用工紧张的情况,不仅在沿海存在,在江西也存在。

第四个因素就是,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要高一些,但还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成本问题。如果在自己家乡附近就业,就可以经常回家,可以照料老人和小孩。尤其是在疫情爆发之后,这个因素可能就更加突出。

大陆“经济观察网”去年底报导说,近10年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本省就业。跨省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占全国农民工的比例,从31.36%,不断下滑到2021年的24.38%。近6年的时间中,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总数下降了1,051万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增加了594万人和1,071万人。

在刚才这四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陆媒没有报导的第五个因素,那就是,从全球的趋势来看,中共严格的清零防疫和各种监管政策、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等因素,都在导致外国企业正在加速将供应链从中国撤出,转移到其它国家,工厂搬走了,对务工者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当然,也有一些外资在逆流进入大陆,但是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外资企业不看好大陆的投资环境,因此,目前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都是中国沿海地区激烈的竞争对手。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可能会长期持续,如果不能抢来足够的工人,必然会导致制造业产能的转移,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制造”的未来。

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不过,中国目前遭遇的,还不只是制造业的人力短缺危机,更迫在眉睫的,可能是很快要迎来的“吃糠咽菜”的粮食危机

中共卫健委网站1月19日又开始在宣传上做动员,称发展米糠产业,挖掘米糠营养价值,有利于促进粮食减损增效和国民营养健康,还特别强调,要积极支援开展米糠营养价值研究和有关标准修订。

消息一出,在网上又炸开了锅,直呼 “这米糠是喂猪的饲料”,过去是只有在大饥荒年代为了活命才不得不吃米糠。

那么,到底什么是米糠呢?米糠是稻米加工中碾米工序得到的黄色细粒,是稻米果实的皮层及胚,主要用于生产饲料,或者用于生产米糠油。

以前,这个米糠一般是掺上野菜,拿去给猪吃的。但是现在,猪都不吃了,中国农村喂家畜和家禽也都不用米糠了。

有经历过1959~1961年大饥荒的人描述说,糠很难吃,是谷子、麦子、稻子上脱下来的皮,吞咽的时候还会刮嗓子,非常难以下咽。所以,中国老一辈的人,常用“吃糠咽菜”来形容艰难贫困的生活。

但是现在,中共卫健委这么郑重地要修订给人吃糠的标准,还要将米糠列入“药食两用名单”和《药典》。这不得不让人多想一些,中国这是要闹粮荒了吗?

有网民就讽刺说,“先请卫健委领导直播每天吃糠一斤,连吃一个月,俺们再跟进。”

不过,颇为巧合的是,在“今日头条”上拥有130万粉丝的金融大V吴小平,曾在1月10日时还提醒大家要囤货。

吴小平说,很多普通家庭的储备,严重不够!要未雨绸缪!并说,米、面、水、干粮、药品、电池、罐头、防烟雾面罩,这些都要储备。

其实,我们之前的节目中,已经提醒过大家,粮荒可能会接踵而来。为什么这么分析呢?因为在过去几年,疫情、战争以及极端天气,已经将粮食危机推到了前所未见的境地。虽然中共每年都在喊着粮食又是大丰收,但在年年丰收的同时,中国这几年的粮食进口量也是屡创新高。

而且,这几年粮食进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20年开始,更是在大量进口粮食。那么,没有出现什么重大的天灾人祸,中共为什么这么急着屯粮呢?从中共这几年的折腾劲儿来看,都不难猜测,如果不是因为耕地面积减少了,那肯定是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们看,中国现在不是电荒就是气荒,不是用工荒就是粮食荒,但不管什么“荒”,都不是好事,现在,面对可能的粮荒,大陆的朋友们,不妨也多备一些粮食,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