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7月13日讯】大陆官媒日前报导,即将开展新一轮的“国企改革行动”。不过,专家认为,发展国企只是走过去以债养债、救GDP的老路,对于提振当前中国经济消费者信心不足,难以起到实质作用。
《中国证券报》报导,中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即将拉开帷幕”。报导称,包括中国铁建、南方电网等央企都在积极部署,声称要打造“新时代国企”。
6月底,重庆市政府也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方案”,广州国资委则出台文件支持国企进行所谓的科技创新,辽宁省则推动省属企业重组,把14家整合成10家。
学者认为,北京当局大张旗鼓地把国企革新包装成新的话题,主要方向仍是“国进民退”。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邱万钧:“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开始新一轮的国际改革深化的行动,主要的目的有几个,第一个,现在目前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所谓的国进民退,可是他们也发现国企长期来讲有沉苛很重的问题,所以它必须要借着国企的改革,来将中国的生产力提升。”
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邱万钧认为,当局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也在释放一个信号,即央行准备放水给银行,让银行有足够资金对国企进行融资。
邱万钧:“因为国企跟金融体系,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共生共存的关系,再加上我们可以观察,最近这一年多,民企的投资意愿也显着的下降,譬如说国企他的投资金额大概还有成长了两位数,可是民企几乎他的成长是零。相对来讲,金融业应该还是配合人行的政策,将这个放款放给国企。”
邱万钧认为,中共过去透过国企搞基建、以债养债的方式,或许可以拉动GDP,但对实际经济提振效果不大。
招商银行发布的国企改革研究报告则提到,在所谓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背景下,各地推动国企上市的诉求将更为迫切。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Wong)认为,这次国企改革的特点在于国企的重组与上市。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很多国企在过去发展可能导致的债务过多,他们要是说独立去支撑的话,可能就是资不抵债,所以它们就合并,就让优质资产跟一些相对没这么优质的合并在一起,以便去在市场上面去进一步的垄断。把这些企业进行合并以后就有新的题材、新的卖点,最主要进行上市融资。向那些不太了解市场的那些散户,以高价把他的股票卖出去。”
中共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8天内两度召开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表示要听取民企的“真实想法”,为民营企业营造环境。
黄大卫:“目前现在的经济环境比较恶劣,消费、出口,还有投资方面,都情况非常不乐观,所以这时候,它就把民营企业拉出来,就是发展壮大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当然这个所谓市场空间也是艰难的空间,给民营企业进行发挥,长远来说,当然它的态度也是国企央企为主,民营企业为辅。”
中国财政学者刘尚希近期提到,疫情造成“疤痕效应”,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伤较大,连带影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一般民众。他建议,要给民营企业吃“长效的定心丸”,不能泛泛而谈。
邱万钧:“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主要是来自政策的不确定性太高,中国在疫情期间,对于疫情管控的措施是相当严厉,另外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22年之后是急剧下降,现在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个数字是维持在比较悲观的一个区间。”
邱万钧认为,中共长期忽视基础民生建设并且缺乏完善的社会安全网,是造成企业与消费者信心不足的原因。
编辑/林岑心 采访/易如 后制/陈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