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爆雷已近?地方政府加速发债救中小银行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12月04日讯】随着中国地方经济违约风险的增加,地方政府斥资上千亿人民币,对现金短缺的中小型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学者认为,这种集资规模对于数量众多的地区性银行,只是杯水车薪。

11月28日,河南省地方政府宣布计划发行282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债券,以募集资金对26家当地中小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包括19家农商行和7家农信社。

今年以来,大陆地方政府针对中小型银行的专项债发行速度比往年都快。

截至9月份的累计发行额度已达到1523亿元,接近2021年的全年发行量,也相当于去年全年630亿元发行量的2.4倍。

涉及省份包括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黑龙江等地。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表示,中小银行出现资本不足的风险和地方政府的干预密不可分。

黄大卫:“很多地方银行为什么会出现资不抵债或者准备金不足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由于行政命令或者是地方政府的干预,他们把大量资金借给地方政府或者借给地方政府指定的企业,所以这些资金1523亿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数量占比巨大。

据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22年末的456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中小银行数量占比达98.5%。

中共央行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国新增5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

标准普尔估计,目前配额中还剩747亿元。

黄大卫:“其实是中央政府批准的行为,而地方政府只是在中央的授意下去做。总体来看地方政府目前只是用挤牙膏的方式去尽量的去拯救中小银行。当然这些拯救的话肯定会增加这些财政和金融方面失衡,也会让地方的整体的债务越积越多。”

与国有银行相比,数量众多的区域中小银行经营情况分化明显,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低。

另外,中小银行长期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高度绑定,承担了较多隐性债务,不断积蓄风险。

根据央行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评级结果,高风险银行有346家,城商行、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的数量占比超过95%。

标准普尔10月的报告估计,如果有2成的地区性银行存在风险,需要2.2兆元人民币才能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但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已纷纷陷入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达到92兆人民币,占经济产出的76%,远高于2019年的62.2%。

旅美经济学者李恒青表示,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难以为继,扩大发债规模救助中小银行的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高。

李恒青:“发债的前提是有人来买你的债。有钱的人或者普通老百姓,他已经不信任政府了。你的银行储蓄都不还给我,都不让我取出来,然后你现在政府来卖债券,然后让我去买,那更没劲了,谁会相信?”

黄大卫认为,单一小银行的倒闭可能对整体经济影响有限,但如果发生陆续爆雷的现象将会导致金融和社会危机蔓延。

去年,河南郑州就有多家村镇银行爆发金融丑闻,无法取款的储户不断发起维权行动,但被中共当局镇压。

李恒青:“这些中小银行,他们多数都是有官方的背景的。地方政府跟他们沆瀣一气,他们都是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那都是血汗钱,都是一分一分从自己口袋里,从自己嘴里头,从自己的房子里头抠出来的呀。小老百姓他要损失,那就是身家性命了,更何况现在不像过去,那时候赚钱还有机会。”

李恒青表示,单纯的经济手法难以去除中小银行的风险,中共的手段只是空间换时间。但目前每况愈下的局面,能不能撑到遥遥无期的经济复苏是个大大的问号。

编辑/李明飞 采访/骆亚 后制/王明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