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瓜达尔港运营8年仍空荡荡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5月29日讯】号称“一带一路”枢纽和旗舰项目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Gwadar),建成已17年,正式开港运营近8年,码头上却长期空空荡荡,每年入港商船数量在两位数以下。德媒质疑,这是否意味着中共的一带一路计划“败相毕露”?

德国之声针对瓜达尔港的建立及现状进行了访谈和研究,并于本周一(5月27日)发表了题为《瓜达尔港:“一带一路”败相毕露?》的报导。

据报导,北京当局当初推出“中巴经济走廊”计划背后的理念是,建成瓜达尔港后,中国商家运送货物,就可从新疆经该走廊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此线路可大大缩短通达印度洋的运输距离和时间,还可避开有争议的马六甲海峡那条狭窄的水道。另一方面,这条走廊沿线的贸易、基础设施和工业的增长,也将让巴基斯坦受益。

因此,当初瓜达尔港被认为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项目,是将来连接中巴经济走廊与全球航运网络大肆的重要港口。而所有这些项目,都由中国企业出资建设。

研究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项目的伊斯兰堡COMSATS大学国际关系助理教授哈立德(Azeem Khalid)告诉德国之声:瓜达尔是一个天然的深海港,可以停靠比卡拉奇更大的船只,而且其位置恰恰处于全球石油贸易的十字路口,所以当初投资者都认为这个港口很有潜力,认为“瓜达尔会成为下一个迪拜”。

报导说,在公开场合,中巴投资公司等投资者至今仍然声称,瓜达尔港正在“成为该地区贸易和投资的焦点”,但空空如也的港口工地表明,事实恰恰相反。

瓜达尔深海港于2007年竣工,并于2013年移交给一家中国运营公司。然而,船舶跟踪和海事分析提供商Marine Traffic发布的数据显示:瓜达尔港自建成以来,未能吸引任何固定班次的深海航运公司,迄今为止,境况最好的一年也只有22艘船舶入港。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报导表示,主要原因是瓜达尔港的实际运营能力非常有限。港口的三个装卸泊位,每年仅可装卸13.7万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而距离瓜达尔港约500公里的卡拉奇港口有33个泊位,每年可处理相当于420万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

哈立德受访时告诉德媒,虽然瓜达尔港有潜力超过卡拉奇港,但投资不足阻碍了它的发展。2015年,中方曾许诺对瓜达尔港进行16亿美元的扩建,但实际上“进展甚微”。 许多配套基础设施也缺失,包括往返瓜达尔货物运输所需的公路和铁路。

“就业承诺没有兑现,工业发展的承诺没有兑现,巴基斯坦人的商业机会也没有实现,”哈立德说,“他们(中国)承诺了9个经济特区。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作用。”

德国之声的报导进一步指出,北京当局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一带一路”计划,宣扬该计划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提振当地的经济,“巴基斯坦并不是唯一怀抱这一梦想的国家”。通常这些项目都由中国的银行提供融资,并由中国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中巴经济走廊其它地区的港口项目的情况,与瓜达尔的发展状况也大致相同。

报导说,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在不计后果地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投资后,现在却不得不向中国贷款机构偿还巨额债务。也因此,外界普遍批评中共政府正在开展“债务陷阱外交”,通过允许伙伴国“背负不可持续的巨额债务”,以获取中方需要的政治影响力。

2016年11月13日,瓜达尔港在建成近10年后举行了开港仪式,宣告该港口正式投入运营。时任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开港仪式讲话时宣称:“今天是新时代的黎明。”他认为,这个港口的开港运营“象征着巴基斯坦的稳定、和平与繁荣”。时至今日,他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外界无从得知。

(责任编辑:何雅婷)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