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已开始反噬 分析指未来更加严重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6月05日讯】中国的工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其中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其严重,由此导致的反噬现象已经出现。美国财经媒体分析指出,未来中国一些行业的这类问题会进一步恶化。

今年以来,中国的廉价高科技产品充斥全球经济,已引起欧美警觉,认为这些廉价产品的背后存在不正当的政府补贴,因此决心反制这种不公平竞争。

《华尔街日报》6月4日报导称,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的迹象十分明显。在国内需求萎靡不振,工业产品的价格保持在低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仍在不断扩大产能,而扩大后的产能唯一出路,就是尽可能挤占海外市场。

报导指出,2023年初,汽车行业投资同比增长近25%,太阳能电池板、芯片和电池的投资增速则在30%以上。但是在投资激增的同时,企业的利润率却在大幅下降。其中,太阳能、汽车和钢铁行业的这种反差尤其突出。

报导还提到,以2020年1月的价格数据为基准(指数为100),2024年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跌至57左右,钢制品跌至93左右。而产能扩张的同时价格不断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初,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净利润率不足4%,远低于过去十年约6%的平均水平。

报导进一步指出,庞大的产能叠加国内需求疲软和利润率下降,推动更多中国产品涌向全球市场。供应过剩导致部分中国产品价格下降,进一步使得国外竞争对手更加处于劣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通常当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困境时,钢制品的出口就会大增。这些企业目前在国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外则面临着各国政府祭出的关税等保护政策的压力。

据《华日》报导,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最为严重。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50千兆瓦,但中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到220千兆瓦。

凯投宏观则预测,中国2024年将生产约750千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如果装机容量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将有大约500千兆瓦太阳能电池过剩,“这几乎是全球其它地区2023年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总量的四倍”。

电动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同意严重。目前中国共有二百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都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问题,由此导致整个行业进入了惨烈的价格战。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多位首席执行官4月曾表示,随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许多制造商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破产

事实上,今年4月份欧美各国的专家们就频频对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以及中企在政府补贴支持下以低廉价格抢占海外市场的危害发出警告。专家们直指这种做法如果不加以遏制,不仅对国际贸易伙伴来说是不公平竞争,中国本身也必将承受反噬恶果,而最终买单的将是中国的银行和中国(中共)政府。

《华日》4月17日的一篇报导就指出,中共官方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同比增长了5.3%,但工业和出口方面的一些具体统计数据却很不乐观。例如:第一季度出口额虽然增长了1.5%,但3月的出口额同比却骤降了7.5%,创去年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工业产能利用率也下降至73.6%,是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报导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以价值计算的外部需求不能很快好转,而国内经济仍然疲软,那么中国工业的投资就需要放缓,否则就像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现在面临的情况一样,政府或银行将不得不开始以更直接的方式消化向工业部门发放过多贷款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中共官方所谓“新质生产力”的汽车和电气设备等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尤为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65%以下,低于2016年年中69.1%的前低点(不考虑2020年第一季度)。

针对上述现象,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郑政秉4月22日接受新唐人记者采访时表示,由极权政府设定目标,透过大量补贴和政策引导而来的经济,必定造成资源巨大浪费。

郑政秉说:“产能过剩这个东西,在中国国内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在一窝蜂,初期的时候看起来是充满了前景,等到产业一旦开始成熟之后,就一大堆的产业就会倒掉。因为他们供给过剩,就会进入价格的砍杀,然后过剩的东西就会流到国外去。”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导曾直言,北京当局没有财政支持国内民众提高购买力的意愿,只寄希望于加强出口来摆脱经济困境。

4月17日,中国欧盟商会曾发出警告,中国产能过剩导致的中欧贸易摩擦,最终可能演变成全面的贸易战。

(记者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郑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