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领银行存款 美惊见老派盗用身份手法卷土重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6月18日讯】老派的盗用身份手法正强势卷土重来,诈骗者瞄准毫无戒心的受害者,利用偷窃的支票、假身份证和伪造的签名,诈领银行账户的存款。这股日益猖獗的犯案威胁让银行和政府机构不得不紧急应对。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趋势之一是质量足以乱真的假身份证件泛滥。当歹徒出现在银行柜台前,手持轻易取得的高质量假驾照或假护照,使得行员难以分辨出是伪造的。雅虎财经网站曾报导有关赫伦(Janna Herron)的案例,歹徒使用一张假身份证多次到银行柜台从她账户中领取现金,前后共提领了11,300美元。而这张假身份证在银行行员看来是合法的。

数字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公司“Prove Identity”的诈欺和网络犯罪顾问米勒(Mary Ann Miller)表示:“这事件并非个案。”

“有人走进银行,从你的账户中进行取款等操作,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她警告:“这种情况正在眼前上演。”

报导中说,赫伦的遭遇也揭示了银行程序上的几个疏漏。诈骗者使用她的娘家姓,这个姓氏自2010年以来就已经与她的账户无关,甚至还在两张提款单上拼错她的名字。此外,银行员未能在提款单的背面记录身份证形式和号码,这违反了程序,不然或许能够识别出诈欺行为。

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向企业和家庭发放了刺激性支票,共计提供了5兆美元的救济,以提升失业救助和粮食援助以及可宽免贷款。这导致身份盗用案件激增。

米勒表示:“这就是我所谓的大笔抢钱行为,”犯罪分子想从中分一杯羹。她说:“他们学会了制造假身份证件,并学会盗用身份,以便诈骗这些疫情福利。”

而他们成功了。据一位联邦调查局官员透露,骗徒窃取了3,000亿美元的疫情援助,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诈骗案。这种成功激励了诈骗者继续行动。

米勒说:“他们从中学到了经验,”“诈骗者的技术日益求精,变得越来越擅长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歹徒为了执行这些罪行需要一些特定信息,例如银行账户号码和假身份证。像Telegram这样一个基于云端的加密通讯平台,已成为贩售被窃文件的热门途径。由于该平台被罪犯用于非法交易,因此通常被称为“新暗网”。

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犯罪学和刑事司法专家教授迈蒙(David Maimon)提供了这些诈骗者如何运作的见解。他指出,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盗窃支票,包括抢劫住家或汽车,以及盗窃邮政信箱邮件,都会在像Telegram这样的平台贩售。这些支票本身并不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制作假身份证,这促使歹徒向银行和信用局内部人员购买更多的个人数据。

这些身份盗用案件的增加凸显了强化安全措施和警觉性的重要性。致力于打击诈欺的非营利网路平台Knoble创办人米切尔(Ian Mitchell)表示,诈骗者不断改进他们的技术,寻找金融机构防御系统中的弱点。银行必须不断更新和执行反诈骗措施,以确保防范这类犯罪于未然。

(记者杨采华综合编译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