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年俗 元宵节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12日讯】一转眼就到了中国传统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下面请记者天心为大家介绍,元宵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大家好,一转眼就到了中国传统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啦,正月十五元宵节,古时称为“上元节”、“灯节”。这一天既有佛家燃灯敬佛之意,又有道家燃灯祈福之说。因为汉明帝崇敬佛门,他听说正月十五僧人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就下令在皇宫和寺院中燃灯敬佛,令天下百姓也都挂灯祈福。而在道家文化中,认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上元,它对应着天上赐福的天官,百姓就在上元节燃灯祈祷,祈求天祐平安。一夕火树银花,代代光华万千。

唐代时就有很热闹的元宵灯会,高高树立的灯树,灯光如昼。王维咏元宵:“由来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灯胜百花。”唐玄宗也非常喜欢元宵赏灯,和群臣举行“临光宴”,“连夜烧(燃)灯”。到了宋朝辛弃疾的时代,花灯的机巧更上层楼,元宵烧灯更胜于唐代。《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震撼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在《青玉案》中纪录的元宵节,不仅热闹非凡,并且赋予这一天更深的文化内涵。

点一盏天上的明灯,话一场人间的团圆。说到团圆,就必须吃元宵来庆祝一下,早在唐朝末年就有了“元宵”这个节日名称出现,那时候还不是食物的名称,到了宋代,“元宵”的称法就很普遍了。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也直接用“元宵”称呼正月十五的夜晚,一直到南宋的民俗志《武林旧事》中,才记录了元宵节的“节食”,有了“乳糖圆子”和“澄沙团子”。紧接着北宋文学家的诗词中,出现了一些元宵节咏“圆子”“浮圆子”的诗词。到了清代时,人们才普遍称圆子为“元宵”。

人们的记忆深处总是在找寻着“妈妈的味道”,而民族文化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共同的美味,“元宵”圆子正好反映了这个特色。“元宵”美馔在祭祀中献给神明,圆圆满满的汤圆象征元宵节团圆美好的愿景与破云而出的希望,而人们这一切的希望则来自于走上神指示的善道,来自于神实证了善恶有报的天道。

元宵佳节,万象更新,愿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所有美好期许终得圆满。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