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鹏观察】投资界传奇 巴菲特和价值投资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25日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秦鹏观察》。

今天焦点:他是投资界的传奇,放眼全球,50年间能长期跑赢大盘的投资人屈指可数,他是其中之一;

他是“价值投资”的代表,虽然富可敌国,但从没有人说他唯利是图或者趁火打劫的资本家,因为他帮助了一些大企业长期发展;

他固执又勇于学习,长期引领在投资界前沿,每一年都有无数人去美国的一座小城市,当面聆听他的教诲;

他就是巴菲特,投资界的“奥马哈先知”。

这期节目,是我的《疯狂财经:改变世界的20人》第4期,我将持续为你讲述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些商业人物,讲述他们的非凡经历,解开他们商业成功的密码,也探讨他们如何深度改变了世界。

沃伦·爱德华·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截至2025年2月,他的净资产大约1,500亿美元,长期稳居世界富豪榜前列。他的投资哲学影响了无数人,还以慈善事业的典范和简朴生活的象征闻名,被视为资本市场的活教科书。

然而,巴菲特的成功并非天降,而是源于他的家庭背景、早期经历、独特的投资策略,以及深邃而朴实的人生哲学的完美结合。

一、家庭出身:中产阶级的根基与启蒙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这座中部城市以其平静的田园风光和工业基础闻名。几十年后,这座城市,也将因为他而为世人所熟知。

巴菲特的家庭并不显赫,却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Howard Buffett),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后转型为共和党国会议员,母亲莱拉·巴菲特(Leila Buffett)则是一位温柔而务实的家庭主妇。霍华德的职业让年幼的巴菲特得以接触金融世界的边缘,而莱拉的节俭习惯则深深影响了他对金钱的态度——他一生反对浪费,崇尚简单。

巴菲特回忆,六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走进了股票经纪事务所。他站在父亲身边,看着墙上跳动的数字,听着父亲解释那些神秘的股票报表。“我对数字着迷,觉得它们像是藏着秘密的魔法符号,”他后来这样说道。这一刻,成为他日后成功的起点。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让他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他每天都会进行数小时的阅读,这对于他保持冷静的投资决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成长经历:从报童到早期创业家

童年的巴菲特对数字和商业充满了热情。

11岁时,他用送报纸赚来的几美元,买下了人生第一只股票——Cities Service Preferred Stock,每股38美元,总共三股。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他揣着零钱站在奥马哈街头,心跳加速地看着报价下跌到27美元。“我当时想,这下完了,”他后来笑着回忆。但他选择等待,几个月后股价回升至40美元,他卖出赚了5美元。这次小小的胜利让他初尝耐心等待的甜头,也为他的投资哲学埋下种子。

对于自己的第一次投资,巴菲特回忆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在之前浪费了时间。我开始晚了”。

青少年时期的巴菲特,展现了非凡的创业天赋。他每天清晨挨家挨户送报纸,还捡拾别人丢弃的高尔夫球清洗后转卖,甚至与朋友合伙在当地理发店放置弹球机,赚取零用钱。他还在杂货店卖口香糖和可口可乐。这些小生意,让他在高中毕业时积攒了9,800美元——这是在1940年代,这相当于今天的15万美元以上,足以让同龄人刮目相看。他曾对朋友说:“钱不是目的,但它能证明你是否懂游戏规则。”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金融,但对其枯燥的理论课程感到失望。两年后,他转学至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以惊人速度——2年半——完成了学业。1950年,他进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如同一盏明灯,教会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并长期持有。这一理念,成为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基石。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回到家乡奥马哈,带着从家人和朋友处筹集的10.5万美元(大约合今天的1000万美元),创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开始书写他的投资传奇。

三、投资秘密:价值投资与惊人回报

从1956年到2025年,他管理的资金实现了年化约20%的回报率,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约10%的表现。他的财富增长堪称奇迹,但背后,却是有着清晰的逻辑和铁一般的纪律。

1. 价值投资哲学: 受格雷厄姆启发,巴菲特坚持寻找被市场低估但具备长期盈利能力的公司。他关注企业的“护城河”——比如强大的品牌、稳定的现金流和低成本结构。他曾说:“我要买的是能在十年后依然强大的公司。”

2. 长期持有 :巴菲特这样定义他的策略“我们的目标是永远持有,除非公司基本面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耐心,让他从多笔投资中获得巨额回报。

3. 圈内竞争优势 :他只投资自己理解的领域,避免涉足不熟悉的行业,这帮助他避开了许多市场陷阱。比如,在美国个人电脑蓬勃发展,科技行业风起云涌,他坚持不懂不做,虽然错过了投资热潮,但是也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4. 信任管理团队:巴菲特对子公司管理者的信任。他很少干预运营,让专业人士自由发挥,这成为公司文化的核心。巴菲特和芒格的友谊,也让世人称叹。

四、经典投资案例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有几个经典故事,生动展现了他的洞察力:

1. 可口可乐(Coca-Cola)

1988年,美国经济正处于波动期,可口可乐因为竞争加剧以及短期业绩下滑,被市场冷落,股价徘徊在低谷。巴菲特坐在奥马哈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罐冰凉的可乐,翻阅着公司的财报。

他注意到,尽管市场悲观,可口可乐的全球品牌影响力无可匹敌,每天数亿人喝着这款饮料,现金流像河流一样稳定。他决定出手,以13亿美元买入7%的股份,每股约20美元。他对合伙人说:“这就像买下一座永远流水的金矿。”

随着时间推移,可口可乐重新崛起,成为消费品界的霸主。到2025年,这笔当初13亿美元的投资,价值超过280亿美元,年化回报率大约15%。巴菲特后来在股东大会上开玩笑:“我每天喝五罐可乐,这是我对公司最好的尽职调查。”这笔交易,也成为他“买你理解的东西”的经典范例。

2.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2024年是2000年以来股市最好的年份之一,巴菲特却选择抛售了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股票,同时,依然继续持有两只股票: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他持有美国运通已有30年,看好的是运通信用卡的客户服务、会员模式,以及强大的品牌。

1963年,美国运通陷入了“沙拉油丑闻”——一家客户用假油库骗取贷款,导致公司声誉受损,股价从60美元暴跌至35美元。当时,市场一片恐慌,投资者纷纷抛售。但是,巴菲特冷静地走进纽约的餐馆和商店,观察到人们依然频繁使用美国运通卡。他回到办公室,翻开财报,发现核心业务并未受损,危机只是暂时的噪音。他通过合伙公司投入数百万美元,买下13%的股份。

到2025年,这笔投资价值超过340亿美元。巴菲特说:“危机是买入伟大公司的最好时机,市场的情绪往往是我们的机会。”

3. 苹果公司(Apple

巴菲特早年对科技股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商业模式难以预测。他曾说:“我不会投资我看不懂的东西。”但苹果的投资改变了他的视角,显示出他适应时代的能力,也为伯克希尔带来巨额回报。

2016年,巴菲特开始关注苹果。他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一台iPhone,看着孙子们沉迷于手机游戏。他意识到,苹果不仅是科技公司,更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且,苹果公司的财报显示,其利润惊人,品牌黏性无与伦比。他决定投入360亿美元,买入约10%的股份,每股约100美元。

他对助手说:“我晚了20年才懂科技,但苹果是我能理解的消费品。” 后来,这笔投资价值飙升至1,800亿美元,成为伯克希尔最大的单一持股。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笑言:“我可能不懂晶片,但我知道人们离不开iPhone。”

苹果股票一度占巴菲特投资组合的近50%,但随着大量出售,这一比例已降至低于30%。

4. 价值投资的局限:法治市场

尽管被无数人崇拜,巴菲特清楚知道自己的投资界线,他的成功离不开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法治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

他曾经讲述过自己的一个失败的案例:我和苏西(他的妻子),1955年时都买入过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只股票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是很安全的,真是不错的股票。只有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资产在古巴的哈瓦那,卡斯特罗查封了它。我们的股权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股票只能放着。我们曾提出抗议,但是毫无用处。

从此,巴菲特明白,某些国家的法律可能一夜之间改变。

五、他的投资旗舰:此生最愚蠢的投资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巴菲特的投资旗舰,截至2025年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不过,2010年,巴菲特在电视采访中说,这家公司是他最愚蠢的投资之一。

巴菲特解释说,他第一次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在1962 年,当时它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他认为当更多的工厂关闭时他会获利,所以大量购买了股票。后来,该公司试图从巴菲特身上榨取更多的钱。

他很生气,买下了公司控制权,解雇了经理,并试图让纺织业务再运作20年。但是,由于产能过剩,他无力扭转乾坤,到1970年纺织业务带来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1985年,公司终于结束了纺织业的经营。

回顾这段历程,巴菲特说,我就这样买入了自己的“烟蒂”,而且我努力的抽着。显然,在众多恶心且湿漉漉的烟蒂中,那是一只不要钱的,但已经没多少价值了。这里的投资建议是,不要让情绪影响财务决策。

1967年,巴菲特收购了奥马哈市的国民保险公司。他看中的是国民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也就是指保户交纳的保费,保险公司通常在留有一定比例来应对近期可能支付的理赔金额,剩余部分可以用来投资,投资收益归公司所有。

时至今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全世界所有保险公司中,股东净资产名列第一。但同时,更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有很多实业,包括保险业,糖果业,媒体,多种经营,非银行性金融,投资。

六、个人哲学:简单、节俭与慈善

巴菲特的生活,与财富形成鲜明对比。直到今天,他还住在1958年以31,500美元买下的奥马哈老房子中,开着普通轿车,爱吃汉堡和可乐。他说:“房子是我的避风港,我不需要更大的。”他也喜欢带来访的投资者去吃当地的麦当劳。

巴菲特也不喜欢各种刺激性的享受,他有一句名言“其他家伙阅读《花花公子》,我阅读公司报告”。

他的偶像,是不声不响捐出全部财富的亿万富翁查克‧费尼(Chuck Feeney)。巴菲特承诺将99%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他的“捐赠誓言”影响了数百位富豪。截至2025年,他已捐出逾400亿美元,聚焦全球健康和教育。

巴菲特的智慧金句无数:“生活就像滚雪球,关键是找到湿雪和长坡。”“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每天花数小时阅读,保持对世界的洞察。 有一次被问到怎样能变聪明,他举起了一叠纸,说道:“每天像这样阅读500页。知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就像‘复利’”。

从奥马哈的报童到投资巨擘,巴菲特用智慧和耐心书写传奇。从他身上,我们能够学习的很多,这或许就是巴菲特的个人魅力吧。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请喜欢我节目的朋友,订阅我的干净世界频道,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写下你希望讨论的话题,谢谢!

欢迎订阅干净世界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CN/channel/1eiqjdnq7go7cVXgAJjJp39H61270c

《秦鹏观察》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