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01日讯】中国小米SU7电动车撞护栏起火致3名女大学生惨死事件震惊国人。出事车辆的行驶记录显示,事发前该车处于智驾状态。从驾驶辅助系统(NOA)发出障碍风险提示,到车辆与护栏发生碰撞,仅2秒钟时间。遇难者母亲提出问责,直言小米的回应“避重就轻”。
当地时间4月1日午间,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微发文,就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碰撞爆燃事件作出公开回应。
根据这则声明,涉事车辆是3月29日22时44分行驶在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时,发生了严重交通事故。而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由于该路段正在施工修缮,施工方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车辆行驶记录显示,涉事车辆的NOA于22:44:24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工驾驶状态;驾驶人员采取了紧急转动方向盘及踩刹车的应急措施,车辆于 22:44:26-28之间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换言之,从NOA发出前方有障碍的风险提示,到车辆发生碰撞事故,驾驶人员只有2秒钟的时间来作出应急反应。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网友纷纷发帖惊呼:“碰撞前2秒才发出风险提示,谁能来得及反应?”“碰撞前1秒让人接管和直接撞上去有啥区别?”
惨祸发生后,遇难者罗某的母亲张洁接受陆媒采访时表示,这辆小米su7是女儿的男友购置的。自己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去往武汉,当时女儿多次表示采用智驾“方便、安全”,自己则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还是自己开才放心,但女儿反驳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因此,当她得知女儿发生车祸时,心里就笃定一定是开启智驾时发生的事故。张洁认为,小米智驾对这起事故有无法摆脱的责任。
4月1日下午,小米SU7的车主接受陆媒采访时表示,自己与女友小罗都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他们二人“只差一个婚礼”。事故发生后,他与女友的家人曾多次向小米公司询问事故调查进展,但截至目前未收到警方和小米的任何回复。
遇难者母亲张洁4月1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自己并不急于谈赔偿,首先希望能对事故原因给出准确的说法。但小米现在发表的公开声明,无法解释发生车祸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发生自燃的原因,以及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等一系列问题。她说,小米的说法明显是“避重就轻”。
“正常情况下从智能驾驶切换到手动驾驶,2秒的反应时间是肯定不够的,” 张洁说,“背后具体是什么情况,现在谁也不知道。”
张洁表示,家里老人听到罗某发生车祸的消息后都“受不住了”,自己这两天多次往返事发现场,但截至目前小米及调查组等各方都没有出面与家属正面沟通。
据悉,小米su7的用户手册上有备注“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等语。
但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受访时对陆媒表示,新能源车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对智驾系统产生过度依赖。虽然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其一,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传统车辆驾驶员可直接控制油门/刹车,而智能汽车的操作往往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后才执行指令;其二,智慧驾驶的技术并不成熟,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存在潜在风险;其三,作为事故调查主要依据的数据,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其真实性难免受到质疑。
据公开的资讯,2025年3月29日晚,武汉某高校学生罗某、同学李某与另一所学校朋友霍某结伴出发,驾驶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池州参加某岗位的事业编制考试。
当晚10点多,涉事车辆行驶在安徽省境内德上高速路过枞阳至祁门路段时,罗某于10点27分以116km/h时速开启智驾系统;10点44分,车辆即与高速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并起火。疑似因车门无法打开,罗某、李某当场被活活烧死,后座上的霍某被路人砸破车窗救出,但经送医抢救无效身亡。
参与急救的医院人员事后告诉陆媒,当他们赶到事故现场时看到,车内前排的两人已经“烧没了”。在这次事故中不幸罹难的三名女子,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
(记者竺颖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