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09日讯】巴黎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和“米洛斯的维纳斯像”。而“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在205年前的今天被发现的。那么这件闻名遐迩的雕塑作品是怎么被发现,被挖掘,最终又成了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个精彩的故事。
1820年4月8日,希腊爱琴海的米洛斯岛(Melos)阳光明媚,一位名叫乔治斯(Yorgos Kentrotas)的希腊农夫正一如往常在岛上耕作,偶然间,他从土里挖出了一块大理石雕像残块。他当时完全没意识到,他这一锄头挖出的不只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震动艺术史的历史。
乔治斯当时挖出的是两块大理石雕像碎片:一块为上半身,躯体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雕刻工艺;另一块为下半身,半披衣裙,姿态自然优雅。
消息迅速传到驻扎在岛上的法国副领事欧仁‧马尔图(Olivier Voutier)的耳朵里。马尔图立即赶赴现场,在进一步挖掘清理后,又发现了更多雕塑残块,经过初步拼接后,一尊美轮美奂的半裸女神雕像出现在眼前。
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马尔图立刻判定这是一尊古希腊雕像,而且极有可能就是“爱与美之神维纳斯”。雕像虽缺失了双臂,但其比例、雕工之精湛,面容之和谐,堪称绝世。
当时的希腊是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于是,法国人迅速向奥斯曼当局提出购买权,期间还一度传出奥斯曼有意将雕像运回土耳其的消息。法国海军甚至紧急调来了战舰“艾斯特号”(Estafette),保驾护航,这才终于在1820年5月,正式将雕像运回了法国。
雕像抵达巴黎后,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八亲自将其赠与卢浮宫收藏。此时,恰逢拿破仑刚刚遭遇滑铁卢,法国国力衰微,而文化艺术正好为新政权塑造形象。于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旋即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被视为古典雕塑艺术的颠峰。
考古学界推测该雕像创作于公元前130年左右,极可能出自雕刻家安提奥奇(Alexandros of Antioch)之手。尽管最终也没有找到女神的双臂,但其残缺之美,反而成了艺术界趋之若鹜的潮流。
跨越2000多年,这尊“维纳斯”如今静静的站在卢浮宫的展厅里,依然以沉静的微笑,与隽永的曲线,见证着人类文明对“美”的不懈追寻。
新唐人电视台综合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