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16日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秦鹏观察》。美东时间周一(4月14日),哈佛大学正式拒绝川普(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调整要求,川普政府随即宣布冻结对哈佛的22亿美元拨款,理由是担心校园反犹太主义。白宫与美国最富裕大学之间的冲突,就此拉开帷幕。
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哈佛硬杠联邦政府的底气来自哪里?双方的矛盾冲突,又将走向何方?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一、哈佛拒绝整改 联邦暂停22亿美元拨款
哈佛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直接拒绝遵守政府要求的大学。之前,在川普政府的施压下,美国众多高校选择了妥协,在官网删除了DEI(多元、公平和包容)政策内容。3月21日,面对联邦政府暂停4亿美元研究经费拨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低头,同意进行川普政府要求的一系列全面改革。
但这一次,哈佛大学律师团队,于4月14日(周一)致信美国教育部等联邦机构,表明“无论是哈佛,还是其它任何私立大学,都不会允许自己被联邦政府接管”。“尽管政府提出的一些要求旨在打击反犹太主义,但大多数内容实质上是政府对哈佛校内‘思想氛围’的直接干预。”
同日 加伯(Alan Garber)在一份声明中说:“任何政府——无论由哪个政党执政——都不应规定私立大学可以教授什么课程、可以招收和聘用哪些学生,以及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和探究领域。”
对此,美国教育部属下“打击反犹太主义联合工作组”周一晚上发表声明,宣布冻结向哈佛大学提供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和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
声明说:“哈佛大学今天的声明,凸显一个令人忧心且普遍存在于我国最负盛名高等学府的特权心态,这些大学认为联邦政府对大学的投资不附带维护民权法的责任。”“近期严重干扰大学上课的校园抗议活动是不可接受的。对犹太学生的骚扰更是令人无法容忍。如果精英大学希望继续获得来自纳税人口袋的经费,现在就得正视这个问题并致力于做出有意义的改变。”
川普政府先前警告,如果哈佛大学不做出改革治理结构、终止DEI计划(多元、公平和包容)等改变,将撤销对哈佛大学的90亿美元拨款。
二、纷争背后:学术自由还是反犹主义与反民权?
自川普今年1月上任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就要求美国大学做出改变,声称正在调查数十所学校,以消除它们的多元化举措以及校园内猖獗的反犹太主义。
4月11日,川普政府致函哈佛大学,要求校方减少学生和教职员对校务的权力、立即举报违规外国学生,并引入外部机构以确保各系“观点多元化”。然而,4月14日,哈佛拒绝整改,随后联邦政府宣布冻结其22亿美元资金。
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至2023年10月7日哈玛斯侵入以色列,当时恐怖行动造成约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超过200人被绑架。
以下视频展示了洛杉矶街头的行为艺术,反映了被哈马斯绑架人质的处境。
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袭击之一,震惊国际社会。以色列随即展开猛烈报复。
冲突发生后,数十所美国大学以支持巴勒斯坦为名,公开支持哈玛斯的行动。2023年10月中旬,哈佛超过30个学生团体联合发表声明,将以色列对加萨(加沙)的反击定性为“种族灭绝”,并谴责拜登政府支持以色列的立场,引发了极大争议。此举被认为是对哈玛斯袭击行动的“合理化”或“道德模糊化”,激起众多校友与政界人士的强烈谴责。
哈佛校园还出现了多起反犹太主义的涂鸦、以及针对犹太学生的骚扰事件,情势恶化。但是2023年12月,前校长克劳迪娜‧盖伊(Claudine Gay)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是否惩罚“呼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言论取决于具体情境,引发了进一步争议。随后,哈佛大学还撤销了对支持哈马斯学生的停学决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川普政府上台后之后,开始调查反犹太主义,并于2025年2月成立了一个“反犹太主义特别工作小组”,其成员来自联邦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包括总务管理局、司法部、教育部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工作小组日常工作,由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HHS) 的凯文尼 (Keveney),教育部代理总法律顾问汤姆‧惠勒 (Tom Wheeler),以及美国总务管理局局长乔希‧格鲁恩鲍姆 (Josh Gruenbaum)主导。其中,格鲁恩鲍姆是犹太大屠杀幸存者的孙子。
工作小组认为,大学对2023年哈马斯袭击的反应普遍不当,并认为DEI及平权行动违反联邦民权法。
4月14日,白宫发言人哈里森‧菲尔兹(Harrison Fields)发出强硬声明:“川普总统正在努力让高等教育再度辉煌,为此他将终结不受约束的反犹太主义行为,并确保联邦纳税人的资金不会资助哈佛大学对危险的种族歧视或基于种族的暴力行为的支持。”
所以,回顾事件,哈佛在反犹太主义问题上的立场颇具争议,与其宣称的学术中立形象存在差距。
三、川普的底气:美国社会支持与法律依据
川普此举,被认为是对“觉醒文化(woke culture)”渗透学术界的一次必要回击。《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金伯莉‧斯特拉塞尔(Kimberley Strassel)撰文指出,川普冻结资金是“对纳税人负责”,迫使大学重新审视其教育使命。
立法机构的议员,如汤姆‧科顿(Tom Cotton)与乔什‧霍利(Josh Hawley)公开支持,称哈佛的DEI计划歧视保守派学生与教职员,冻结资金是“还原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从法律层面,川普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的资助,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及其后续修正案进行管理,涵盖科研拨款(如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学生贷款计划(如Pell Grants)以及其它专项补助。这些资金并非无条件赠予,而是附带明确的合规要求,涉及民权、财务透明,以及联邦政策目标的执行。
例如,1964年《民权法》第六章(Title VI),禁止接受联邦资金的机构在种族、肤色或国籍基础上歧视。川普政府指控哈佛在DEI政策中“未能遏制反犹太主义”,援引了此法律,作为冻结资金的理由。
从过往案例来看,哈佛所谓的平权政策,也经不起推敲。2023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2的票数裁定哈佛大学在招生中使用种族考量违宪,违反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这是一场由亚裔美国人为主的“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发起的诉讼,法院认为哈佛的政策缺乏明确的结束目标,并对亚裔申请人构成不公平对待。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写道,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平权行动计划“不可避免地以一种有害的方式利用种族,涉及种族成见(stereotyping),并且缺乏具有意义的终点”。“我们从未允许招生计划以这种方式运作,我们今天也不会这样做”。
而现在,川普的拨款冻结,与最高法院裁决形成呼应——要求哈佛大学解构DEI架构,否则冻结其联邦资金、并质疑免税资格,符合美国的法律精神和社会公众利益。
美国民众对精英大学的态度,对哈佛也不利。《华尔街日报》于3月27日至4月1日,透过电话对1,500名登记选民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8%的人赞成扣留未能保护犹太学生免受反犹太主义侵害的大学资金。
川普此举,不仅回应了保守派选民对大学“左倾化”的不满,也是其2024选战以来强调“对抗woke”文化的延续。
四、财力比拼:最富大学不在乎这点钱?
不过,哈佛选择正面迎战,也有它的底气,其中关键一项,就是不差钱!
哈佛大学拥有超过53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endowment),为全球之最。2024年产生约2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即便失去部分联邦资助,科研项目(如实验室运作与博士生奖学金)可能受到影响,但不会对其造成根本性冲击。
而且,哈佛大学每年还有大量捐款。根据2023年财报,哈佛每年来自联邦的直接经费(如研究经费)约占总预算的10%。哈佛或许期望,其校友网络(如彭博等富豪)与私人资助管道,可迅速填补潜在资金缺口。
五、川普下一张牌:取消免税对哈佛有三重伤害
对此,4月15日(周二),川普在Truth Social发文,威胁要取消哈佛大学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免税地位。如果实施,却可能对哈佛造成严重的打击。
根据现行美国税法,哈佛不仅享有巨额捐款免税,其资产增值部分亦免税。取消哈佛的免税资格,将对其运作与声望产生深远冲击,几乎等同于从制度上打破其作为“非营利教育机构”的特权地位:
首先,哈佛大量捐款,来自企业与高净值校友,因为捐款可获得税收抵免。一旦失去免税地位,捐款可能萎缩30%,特别是长期承诺性捐款将受影响。
其次,哈佛捐赠基金每年的数十亿美元投资收益,也将面临课税。若失去501(c)(3)资格,这些收益需按联邦资本利得税(23.8%)及麻州税(5%)缴纳,总税率约28.8%,失去数亿美元,影响对科研、助学金及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
第三,失去“非营利”地位将动摇哈佛的品牌形象。外界对哈佛大学“学术中立”与“公共使命”的认知将产生动摇。哈佛可能失去“美国精英摇篮”的地位,校友在全球政商界的影响力也会下降。
因此,尽管哈佛拥有雄厚资本,但取消免税资格将非单一经济问题,更将挑战哈佛的资金体系与长期声望。
六、后续发展预测:对决还是妥协?
当然,哈佛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它还有几张牌可以打:
第一、法律战:哈佛可延长诉讼战,争取恢复免税资格。历史上,耶鲁与普林斯顿曾成功抵御类似挑战。哈佛可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主张政府以意识形态干预学术内容,侵犯言论与学术自由;也可质疑教育部审查过程是否公平,缺乏透明标准或证据。
然而,川普政府可援引《民权法》应对,并强调行政部门对补助款的灵活管理权。若证明哈佛的DEI计划构成对保守派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歧视,国税局(IRS)也可能重新审查其免税资格。
第二、校友动员:哈佛可号召超级富豪彭博(Michael Bloomberg,捐款超10亿美元)等校友紧急注资,短期内抵消资金压力。
第三、发动公关战:哈佛可利用校友在媒体中的影响力(如《纽约时报》、CNN),塑造“学术自由受害者”形象,争取公众支持,对川普政府施压。
对于双方的争端,未来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境:
1、政治和解:在内外部压力下,双方可能寻求某种“象征性让步”达成和解,例如哈佛发布声明、淡化争议议题,换取部分资助恢复。
2、法律诉讼:若川普政府强行取消免税资格,哈佛可能诉诸联邦法院,诉求保障其教育机构地位与资金自由。胜负取决于法院对学术自由与政府权力的权衡。
3、连锁反应:若制裁扩及其它常春藤盟校或进步派高校,将在全美教育与文化界掀起政治寒蝉效应,可能倒逼学术机构去政治化。
无论结果如,川普与哈佛的这场对决,不仅是一场政策之争,更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美国文化战场上的缩影。它挑战了哈佛大学长期宣称的“价值中立的知识殿堂”神话,也必将重新定义联邦资助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合理边界。
事件仍在发展中,其结果将深刻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值得继续追踪。
好了,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请观众朋友订阅我的频道,我们下次节目见。
《秦鹏观察》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