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5月15日讯】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再次下降,凸显出中国经济通缩压力持续加大。
5月10日,中共国家统计局(NBS)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月份同比下降0.1%,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价格上涨0.3%。
中国资本市场资深人士徐真:“CPI连续几个月的同比下降,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共经济已经进入深层次的通缩螺旋中,还远没有见底的迹象,造成原因从宏观看是内需不足、外需急剧萎缩导致的,也就是美中关税战导致的,微观看是破产潮和失业潮导致的百姓不敢,也没有能力消费。”
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跌幅比3月份的2.5%有所加快。这也是PPI持续第31个月下跌。
台湾财经专家黄世聪:“生产者物价指数在下跌,一般都代表就是说要么就是上游的原物料,譬如说像石油、铜、铁、铝、镍那些价格在往下跌,导致它的生产者物价往下跌。另外一个可能性,实际上的需求并没有那么的好。”
4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也同样下降了2.7%,跌幅比3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这是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连续第27个月下跌。
徐真:“这些指标直接反映的结果就是美中关税战对中共经济的重创,出口受阻,导致企业内卷加剧,反映出来就是PPI同比和环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黄世聪:“所以具体来讲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中国的原物料价格在下跌;另外一个就是下游的需求在减缓。这两个东西大概暗示着中国目前工厂的环境并不佳,工厂的营运并不好。因为工厂它可能前一阵子做出来的成本变成库存。可是问题是你现在的生产物价在往下跌,你现在生产的又比之前的更便宜。那你之前的库存又没有消掉,这样压力会更大。”
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Zhiwei Zhang)对路透社表示,“中国仍然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由于出口可能会减弱,未来几个月的压力可能会加大。”
黄世聪:“因为通缩通常代表民众的实际的购买力,应该是不足,才会造成是通缩的状况。那这代表意思就是,民众的消费力道应该是在下滑的状态。这也会反映在厂商,因为厂商的物价在降低,他的获利也会受到压缩。”
经济学家们表示,长期的通缩不利于经济发展,由于物价不断下降,经济会进一步萎缩。
在生产端,出厂价格持续下降,意味着企业收入减少,可能导致工资下降、企业裁员或破产潮,经济进入恶性循环。
黄世聪:“一个是中国的PPI往下降,我觉得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竞争压力太大。过去几年来说的话,内卷的状况相当严重,那现在又跟美国在打这个所谓的贸易战之后,它更没办法输到美国去,它如果要把它的东西输到其它国家,那你势必要降价,所以这个PPI数字更不可能起来。”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遭受通货紧缩的影响,GDP平减指数连续第八个季度下降。
徐真:“接下来看CPI和PPI指标改善的可能性不大,从通缩螺旋的规律看,还在不断加深、加大的过程中,如果通缩长期得不到改善,中共面临的就是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转化,这也是中共目前认怂,急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原因所在。”
自去年以来,中共推出了一系列所谓的刺激消费措施,至今仍未取得太大成效。
编辑/孟心琪 采访/易如 后制/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