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5月16日讯】大家好,欢迎收看《唐青看时事》。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出轨门”丑闻,最近出了处理结果。表面是桃色八卦,实际上却扯出一整串——特权医生、学历造假、医疗黑幕,全都曝光。
与此同时,前央视名嘴柴静的畅销书《看见》也突然被下架,官方只说四个字:“质量问题”。可网友都在问:到底是哪段内容,让中共害怕了?
再看官场,江西出现一波“主动交代潮”,看似自愿认错,实则各有算盘;而河南这边更魔幻,政法委书记开会带头醉生梦死,如今,“喝酒死”成党官第二大非正常死因。
中共吹牛说第一季度GDP增长5.4%,专家一句话打脸:这是“豆腐渣数据”
川普这边已经派出“任务型驻华大使”珀杜直奔北京,这回可不是来寒暄的,中美谈判真要进入“实战阶段”了。
精彩内容,马上开始。记得点赞、订阅,打开小铃铛。
【中日友好医院“出轨门”后续:“特权医生”资格全撤光】
我们先来看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出轨门”的处理结果。
5月15日晚,中共国家卫健委发通报,两人被点名,一个是胸外科副主任肖飞,一个是规培住院医生董袭莹。肖飞被指做肺叶切除手术时,病人还在麻醉中,他中途“退场”,跑去安慰情绪崩溃的情人董袭莹。这不是拿病人命开玩笑吗?最终,他被吊销医师证、开除党籍,还被医院扫地出门。
更夸张的是董袭莹,通报称,2019年,她申请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时的入学资格是假的,4门课程的16个学分也是伪造,2023年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结局是,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执业证,统统撤销。
网友很快扒出她爸妈都是体制内高官,一路绿灯走得飞快。中国数字时代整理了一些网友评论,有人讽刺说:“一路造假,一路畅通。”
有人说:“玩这么大居然没有违反一项法律……是对韭菜们的二次伤害。”、“这不算惩罚,只是把本来不属于她的东西拿走”。
还有人质疑:“谁帮她造假的?谁审核她的假材料通过的?”一层层关系网,到底能查几层?
说白了,这哪是个别现象?这是中共体制惯出来的“特供医生”,连基本医术都可能是“速成班出身”,却能堂而皇之站上手术台。你说,老百姓看个病,连医生的资质都要自己去担心,这种体制能让人有安全感吗?
更讽刺的是,这事要不是“不伦恋”曝光,可能根本没人知道。揭真相的不是纪检,不是媒体记者,而是一出烂俗剧情。这就叫:丑闻里掏出真相,狗血剧揭开黑幕。
官方现在只吊销几个证、开除几个头衔,连谁盖章通过的都不提一句。这叫追责?这叫切割、卸锅、打发老百姓。
所以问题不是“怎么处理董袭莹”,而是,你敢不敢把她背后的整条特权链查到底?敢不敢动一动那个把老百姓人命当儿戏的腐烂制度?
那观众朋友们,你觉得这波处理,是“刮骨疗毒”,还是“糊弄过关”呢?
【柴静旧作突遭下架 记忆也成“敏感词”?】
这两天,中国的“书籍下架潮”又多了一例,这次轮到了前央视主持人柴静。
5月15日,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各大电商平台,全面下架并召回柴静的旧作《看见》。官方理由只有四个字:质量问题。
什么质量?没人说得清。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销量超过300万册,讲述的是柴静在央视的10年采访经历,记录中国社会问题如空气污染、留守儿童等。
但就在这次下架前不久,柴静发布了一期新节目,采访了台湾老兵高秉涵,讲述他13岁从山东逃难,一路躲战火流亡台湾的经历。
柴静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讲述的是,高秉涵一生的悲惨经历。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踩着尸体上船的”高秉涵说。
高秉涵的经历真实又沉重,他见证了国共内战的残酷、台海分裂的伤痛,也反映了中共历史宣传之外的另一面。这段内容随后在中国社交平台遭到封锁,《看见》的下架也被不少网友视为“打击连带反应”。
网路评论说:“书没问题,是人变得敏感了。”还有人质疑,这本书下架,是否和近期中共在“台海议题”上的高压态势有关。
这已经不是柴静的作品第一次被封。2015年,她自费拍摄的空气污染调查记录片《穹顶之下》发布48小时播放量破2亿,然后立刻被全网下架。2023年,她在微信上传《陌生人》记录片预告,但发布一个小时就遭到官方删除。
讲白了,中共是怕让人知道真实的历史。过去还能装作“允许讨论”,现在只要碰到“台湾”“逃难”“反攻失败”这些字眼,就成了“高危词汇”。
也难怪有网友调侃:这种书都能被禁,只能说明领导的“心理玻璃化”越来越严重了。
更深一层讲,这场“封杀”的真正对象,其实不是柴静,而是人民的历史记忆。当连真实的过往都成了禁区,这不就是精神上的“清零”吗?
你怎么看柴静的作品突然被下架?中共到底在怕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江西官场现“主动交代潮” 喝酒死成党官第二大非正常死因】
就在中共对言论、出版全面收紧的同时,另一边,官场却上演着荒诞剧。
先说江西。2025以来,江西省纪委官网连续通报一批落马官员,标配的说法都是“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听起来好像人人幡然悔悟、反腐成果喜人。但公众号“衣者朝新”点破,说有的是怕了,有的心里恐怕则是打着别的算盘,想用“主动交代”换个从轻处理。
因为中共党纪规定,主动交代可以减轻处分。于是有些官员耍起了“小聪明”,先交代点轻的、藏起重的,博个“积极态度”。比如江西原人大巡视员赵东亮,一开始就是“主动交代”,结果一查,重罪在后头,连“对抗组织调查”都有份,还严重违纪违法。打着自首的旗,走的是混关的路。
再看河南,那就是一场活生生的荒诞剧。新浪网曾经调查,官员非正常死亡原因:自杀最多,喝酒第二。中纪委5月13日通报,河南信阳罗山县,一群政法系统官员,开完会直接转场聚餐,五人喝了四瓶白酒,结果县政法委副书记夏宇当天猝死。带头的,还是县政法委书记李献林,纪委、公安、检察院的人都在场。
讽刺的是,他们刚学完的“八规定”,其中一条就是禁止公款吃喝。结果,转身就公款吃喝,事发后还想私了,直到两个月后才低调通报处理,大多也只是撤职、警告,走个过场。
而这种喝酒致死的事,不是个例。青海、湖南、广西、云南……各地都有。有的扶贫官员喝死在基层,有的在升官培训中“庆祝”喝死人。甚至有人总结出官场潜规则:“铁不铁?看你酒量能不能喝到胃出血。”
更讽刺的是,他们喝的不是自家酒,是纳税人的钱。有的还在贫困户家里喝死人,事后赔偿还要下属单位掏钱填窟窿。
中共官场,早已醉生梦死、荒诞离谱。
【中国经济5.4%增长?专家:这是“豆腐渣”数据】
说完中共官场的“假自首”和“真喝死”,我们再来看看它吹出来的经济数据。
美国《国会山》的一篇评论文章说,中共官宣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5.4%,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在专家眼里,这根本就是“纸糊的繁荣”。
作者基思.诺顿(Keith Naughton)说,这些数据就像“豆腐渣工程”一样,甚至将它比作华尔街史上最大庞氏骗局大骗子伯纳德.麦道夫(Bernie Madoff)向客户汇报的业绩,就是每季汇报都漂亮,最后全是骗局。
回头看看中共这些年吹的数字:疫情期间号称增长2.2%,现在全球经济都在放缓,它却逆势冲5.4%?出口疲软、人口负增长、通缩严重……这增长是咋来的?用脚指头想都觉得不靠谱。
更离谱的是人口数据。中共的人口统计可能严重“注水”。比如2018年官方称出生1523万人,但疫苗接种数据显示,可能不到1000万。
xxx最魔幻的是,2000年说婴儿有1379万,10年后的2010年,竟然有1400万个“10岁儿童”冒出来,这孩子是哪里来的?
为什么要这么造假?因为中国地方财政靠人口规模定拨款,多报人头就多分钱。结果造成上面看着热闹,下面各地实际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低得吓人。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估计,中国真实经济规模可能比官方数字小了快六成。你看到的是亮眼的报表,背后却是烂尾楼、鬼城和没活干的打工人。
作者提醒,美国不能再把中国当成“经济起飞的火车头”,它早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极权国家了。问题不只是经济在掉头,更大的风险,是这种压力下,中共可能会挑衅升级,把内忧转成外斗。
你相信中共还真能年年5%往上冲?还是觉得这数据“听着响,看着悬”?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川普派“对的人”进北京 美中谈判进入实战阶段】
中共那边还在吹牛冲业绩,川普这边已经开始换人换打法,真刀真枪准备谈判了。
路透社报导,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前乔治亚州参议员大卫.珀杜(David Perdue),已经抵达北京正式上任。这人不是普通的“外交打工人”,而是川普亲自挑的“任务型大使”,来中国不是走过场,是直接上谈判桌。
珀杜曾是全球化贸易的推崇者,也曾在亚洲多年做服装和消费品生意,但后来转向“对中共强硬”,全力支持川普的关税政策,主打“美国制造”、国家安全优先。
这次他来中国,目标明确:谈成果,不搞虚的。他在X平台发文说:“我来这里,是为了让美国更安全、更强大、更繁荣。”还晒出一张大使馆自拍照。
外界分析,珀杜将集中推动美中贸易谈判,重点之一,是中共必须拿出实质举措,阻止芬太尼原料流入美国。这也是美国坚持保留20%对华关税的主要理由。
据说他跟另一位共和党参议员戴恩斯(Steve Daines),已经和中共总理李强接触过,中共如果真能控制芬太尼出口,美国可能考虑“设时间表+分阶段减税”做交换。
有中共学者对珀杜的到来表示“谨慎乐观”,觉得他有商业背景,讲实务、少讲人权,可能好谈点。但别忘了,珀杜可是公开说过:“中共不会因为变富而变开放”,而是要“摧毁资本主义”的体制,还把习近平叫“现代皇帝”。
所以,这次川普派出的,不是和稀泥的大使,而是一个熟悉中共套路、能上桌实战、还能和白宫直连的谈判型人物。正好对应现在这场结构性对抗。
而川普政府也很清楚一件事:中共只有在真压力下才会让步。这场牌要打,就得派对的人出场。
那么,珀杜将如何扮演驻华大使这个角色呢?我们拭目以待。
【放下手机48小时 这群年轻人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最后我们来说一条特别的消息,不关政治,不谈经济,而是关于“断网”,也关于“找回自己”。
这发生在英国达特穆尔(Dartmoor)山区,2,400名14到19岁的青少年参加了“十峰挑战赛”,徒步两天,规定是手机统统交上来,全程断网。
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这几乎是“极限挑战”。来自艾维布里奇社区学院的参赛者米莉(Milly)说:“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难离开手机。”最难受的不是没有社交媒体,而是没法听音乐。
但奇妙的事发生了。没人放音乐,他们干脆自己合唱。没人刷短视频,大家开始聊天、玩游戏、编辫子、下棋……这才发现,原来“陪伴”真的不需要WiFi。
另一位女孩夏洛特(Charlotte)也说,一开始很焦虑,总是下意识摸口袋找手机,但后来反倒觉得更轻松,人跟人变得更近了,气氛也比平时“在线”的日子温暖得多。
老师、家长和军队教官也纷纷表示,看到孩子们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干扰的情况下做决定、完成挑战、建立友情,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直“在线”,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数位排毒”(digital detox)。
其实,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困境:我们自认为掌握了科技,结果却变成了科技的奴隶。
当新闻和社交充满“算法推送”、短视频追逐注意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反而越来越少。放下手机的这48小时,不只是断网,更像是一种“精神重启”。
所以你怎么看这次“断网挑战”?你愿意试试离开手机进行数位排毒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也别忘了点赞、订阅、分享,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