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5月28日讯】观众朋友好,欢迎收看新闻直击。今天是美东时间5月27日,星期二。
今日焦点:川普政府再出招,拟全面取消与哈佛大学的联邦合同;美国疾控中心重大政策转变,不再建议健康儿童与孕妇接种COVID疫苗;,目标让各国摆脱华为等中制设备;中国汽车业被指将要爆雷,“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引议;地下设施神秘,伦敦中共“超级大使馆”疑云重重。
【川普政府再出招 全面切断与哈佛联邦合同】
我们先来看看,川普政府对哈佛大学再出重手。
根据英文大纪元(EET)等取得的信函,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GSA)今天(27日)已经通知各联邦机构,准备终止与哈佛大学签署的约30份合约,总金额约为1亿美元。这些合约中,有些将被视为非关键项目,可直接取消;而属于关键项目的部分,则将转交给其他承包商。
GSA在给联邦机构的信中强调,获得联邦资金是特权,不是权利。GSA联邦采购署署长乔希.格鲁恩鲍姆(Josh Gruenbaum)表示,联邦政府作为纳税人资金的受托人,有责任确保采购资金流向真正支持不歧视原则与国家利益的合作单位。
哈佛这阵子麻烦不断,从外国学生资料,到校园反犹,再到多元文化(DEI)政策,跟川普政府彻底杠上了。
“福克斯新闻”引述知情人士说,这些将被取消的合同,既有价值52.7万美元的软件许可项目,也包括用于饮食健康研究、研究生项目等科研合作。
格鲁恩鲍姆在通知里火力全开。他指责哈佛持续“种族歧视”,在招生、雇用、薪资、晋升及校内刊物管理等方面,可能违反了《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章。
他说,尽管最高法院已经裁定哈佛在招生中有歧视行为,但学校到现在还是没有“改过自新”的迹象。
这还不止。通知还指出,哈佛校园反犹事件频发,学校没能有效制止,也没有充分保护犹太学生,让学生受到干扰,影响了正常学习。
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上周指出,哈佛未配合提供外籍学生的违规资料。政府要求校方在72小时内提交过去五年内六类资讯,包括纪律记录与抗议影像,但至今未见回应。
白宫还要求哈佛停止录取被视为“敌视美国价值”的国际学生。同时也批评哈佛等校“过度倾向自由派”,强调应保障多元观点与言论平衡。
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上月回应称:“本校不会放弃自身的独立性,也不会放弃其受宪法保障的权利。”
哈佛已于4月提告川普政府,挑战冻结22亿美元联邦拨款的决定,政府随后又额外冻结了4.5亿美元。
上周,川普政府进一步撤销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但被联邦法官暂时冻结,案件目前仍在审理中。哈佛指控政府此举是对其拒绝政治施压的报复行动。川普本周一(26日)再次警告,考虑撤回对哈佛30亿美元的联邦补助金,并将资金转拨全国各地职校。
此前,川普也曾表示考虑取消哈佛的免税地位。
【CDC:不再建议健康儿童与孕妇接种COVID疫苗】
我们来关注美国新冠疫苗政策的重大变动。
今天(5月27日),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Kennedy Jr.)宣布,疾控中心(CDC)将不再建议健康儿童与孕妇常规接种新冠疫苗。
他是在X平台发布的一段影片中宣布这项变更的。影片中,他身旁站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局长马卡里(Dr. Marty Makary)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巴塔查里亚(Dr. Jay Bhattacharya)。
小肯尼迪在影片下配文说:“我们离总统承诺的‘让美国再次健康’更近了一步。”
这项决定,是继FD A局长马卡里(Marty Makary)上周宣布限制疫苗使用后,再一项政策调整。未来,新冠疫苗将只推荐给老年人和患病人群,针对健康人的疫苗必须重新做安慰剂对照试验。
小肯尼迪对疫苗的态度一向谨慎,在他的主导下,FDA对新疫苗的审批也更加谨慎。例如,诺瓦瓦克斯(Novavax)新冠疫苗直到本月才被批准,而且只限65岁以上使用。
【日本推动光纤系统“去中化” 目标脱钩华为】
我们再来关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去中共化”的新动作。
《日经亚洲》今天(5月27日)披露,日本总务省正计划在海外测试一款全新的光纤网络“通用作业系统”,目标是摆脱对华为等中国制设备的依赖,给各国提供一个价格亲民、技术中立的替代方案。
这款网络作业系统(NOS),是安装在光纤传输设备或路由器里的核心软体,用来控制光讯号的收发。日本的构想是,把这个系统搭配台湾等地制造的通用设备,再向全球用户收取使用费。
测试计划预计今年财政年度就会启动,范围涵盖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和非洲等10多个国家,由当地电信公司评估它的效能和兼容性。
不过,也不是没有挑战。这个系统是多厂商合作制造的,一旦出问题,谁该负责?这还在协调中。有关单位也正设法缓解大家对系统稳定性的担忧。
但去中共化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来看一组数据,英国研究机构Omdia统计,2023年华为在全球光纤网路设备的市占率高达30%,稳坐龙头。另一家中企——武汉烽火国际,也排进了前五。两家加起来占了35%以上的市场。相比之下,日本的富士通和日本电气两家公司合计仅占约5%。
华为市占率之高,一方面是中共的长期扶持,靠低价打市场。另一方面,华为设备和其它厂牌兼容性差,企业一旦用了华为,就像上了锁,想换都难,转换成本高得吓人。
很多国家也担心,一旦网络基础设施被中共的产品绑死,就难以保护信息安全。德国已经决定,禁止继续在国内网络中使用中国技术。
至于一些接受中国援助的新兴国家,更可能面临另一种风险,就是债务违约后,网络主权反倒落入别人手里。
为此,日本主打一个概念:“网络自由”。意思是别被中共的产品绑架了,各国也能用更低的成本,建起自主、安全的网路。
其实早在2020年,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就牵头成立了国际光纤网络组织,从技术开发阶段就开始定规格、订标准。目前这个组织已有超过150个成员,像索尼、谷歌、英特尔都加入了。
【中国汽车业将爆雷?“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引议】
我们来看看中国车市最近掀起的一个大风波——“零公里二手车”。
路透社报导,中共商务部今天(5月27日)下午紧急召集比亚迪、东风汽车,还有汽车流通协会、二手车平台等相关方,开了一场闭门会议,讨论促进“零公里二手车”销售的问题。
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车”?简单说,就是刚出厂的新车被上牌、登记成“已售”,但根本没开过。因为上了牌,新车就被当成了二手车卖。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上星期公开表示,现在市面上有大约3千至4千家平台在卖这种“零公里二手”车。背后是一些车企为了刷数据,把新车批量交由第三方注册上牌,然后转手卖成二手车。这种“变相甩货”的行为虽然提升了短期“销量”,却破坏了新车流通体系的根基。
魏建军还警告说,消费者买这种车,可能会碰到电池衰减、零件磨损等隐性问题。但车子已经变成“二手身份”,很多新车的售后保障享受不到,真出事了,维权难上加难。
这一现象背后,也反映出中国车市普遍存在的库存压力。报导称,汽车厂商与经销商往往因产能过剩、市场预测失误,而积压大量库存,所以就绕道搞出“零公里二手车”,来快速销售。
现在,中国车市还在打价格战。大陆媒体报导,比亚迪今年已经三轮降价,最大降幅竟然达到34%。他们喊出2025年卖550万辆的目标,但今年前四个月才卖了138万辆,连四分之一都没到。
长城董事长魏建军警告,现在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出现了,只是还没爆而已。他表示,有些车企只看市值、看股价,这种行业过度内卷的畸形竞争,很可能埋下行业地雷。
受这场“零公里二手车”风波影响,今天,比亚迪与零跑汽车(Leapmotor)股价分别下跌3.1%,香港恒生汽车指数整体跌幅超过2%。
【地下设施神秘 伦敦中共“超级大使馆”疑云重重】
再来看,中共计划在英国伦敦铸币厂遗址,建立一座规模空前的“超级大使馆”,却因为神秘的地下设施和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引发英国政坛与民间的激烈反对。
据《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26日报导,英国保守党透露,英国政府网络专家机构“创新英国”(Innovate UK)去年10月向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Ministry of Housing,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发出一封电子邮件,敦促该部门介入调查中共的“超级大使馆”计划。
英国政府网络专家在邮件中警告,这座由北京推动的庞大建筑群,计划为200名外交人员提供公寓住所,甚至规划大规模的地下神秘设施,而地址,紧邻英国电信(BT)的安全电话交换中心。
网络专家指出,伦敦金融城的许多光纤电缆经由这个交换中心传输,地下设施的存在可能让中共得以窃取敏感资讯,甚至进行间谍活动。
邮件还指出,中共这个大使馆的计划,与英国政府的国防、外交政策和安全法案以及条例相冲突。在之前的申请处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地方当局明显缺乏处理此类申请的能力,尤其是从保护国家安全的角度看。
英国工党政府最初拒绝公开“创新英国”的电子邮件,但保守党通过《环境信息法规》强制公开了这些内容。
保守党影子社区事务大臣霍林雷克(Kevin Hollinrake)批评执政党,并呼吁英国政府效仿爱尔兰和澳大利亚,阻止这一潜在风险项目。保守党更直言,这座大使馆可能成为“中共黑客与间谍”的基地。
多年来,中共一直试图推动建设大型新大使馆的计划。当地的塔姆勒茨(Tower Hamlets)议会曾两度否决规划申请。
保守党透露,中共的新计划与第一套计划几乎相同,工党领导下的社区部门已经介入审查。
公开的计划显示,这个使馆有两个未标记用途的地下室套房和一条隧道,英国媒体《每日邮报》质疑这些设施是否是中共设立的“间谍地牢”。
事实上,早在2022年,专家就曾警告,这座大使馆可能引发“全国性争议”,影响超出伦敦范围。
今年2月,英国近30个民间组织及当地居民团体,4000多人,在旧铸币厂外举行示威,反对中共在那里兴建“超级大使馆”,四名国会议员也现身支持示威者。
感谢您,收看本期的《新闻直击》,我们,下期再会
《新闻直击》制作组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