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01日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萎缩,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降逾9%。经济学者及外卖从业者警告,贸易战阴影下,中国出口贸易危如累卵,外贸企业正苦苦支撑、挣扎求存。
中共国家统计局(NBS)6月30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7。这一数据虽然略高于5月份的49.5,但仍处于收缩区域。这已是中国制造业连续第三个月低于标志制造业活动增长萎缩的50点分界线。其中,追踪生产的细项数据回升至51,追踪新订单的指数则升至50.2,显示工业活动和需求略有改善;然而,工厂库存和就业水准分别为48和47.9,仍然持续下降。
总体来说,在政府大举发债投资基建等政策托举与刺激下,建筑业及大型企业的PMI有所回升,但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及出口仍处于低迷状态;垄断行业的活动在回复,而竞争性服务业低迷;政策路径依赖投资驱动,而消费主导转型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由增长1.4%转为下降1.1%,增速较前四个月下降了2.5%。其中,前五个月中国汽车企业的利润年减达11.9%,是2023年第一季以来的最大降幅;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年减7.4%。而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了9.1% ,创去年10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考虑到中共官方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目的,通常会对不利的经济数据人为进行缩减,外界认为,中国制造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实际状况,很可能远比其公布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更加糟糕。
国际独立经济研究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黄子春(音译)日前在接受法新社的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共官方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和建筑业的PMI有所反弹,但是自己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仍持谨慎态度,“因为出口放缓和财政支持力度减弱,可能会导致下半年经济活动放缓”。
上周五,中共官媒宣称,已经“确认”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细节,预计华盛顿将解除对中国的限制,并可能批准更多受管制产品的出口。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美两国政府在技术、稀土及贸易规则制定等关键领域的分歧依旧深刻,贸易战的阴影并未消退。
事实上,海外经济学者及中国外贸从业者已发出警告,如果中国无法有效缓解外部压力并激发内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恐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山东金融学者孙涛7月1日接受海外独立媒体大纪元采访时直言,中国制造业三十年来受益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与政策红利,如今这三者均已衰减。他说:“制造业面临美方关税重压,加之内需不振、消费者信心低迷,企业普遍感受到生存压力。若无结构性政策突破,下半年经济难言乐观。”
江苏昆山某制造企业负责人朱翔也告诉大纪元,他所在企业的工厂因对美出口锐减正扩大停工范围:“一百多名员工中只有五十几人仍在岗位,车间有一半产线停摆,办公室人员也改为居家办公,以节省支出。若下月仍无新订单,恐难维持运作。”
深圳一家电子产品外销企业的负责人张映红则坦言,当前公司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约五成,主要原因是无法确定美国会否突然加税,一般小公司都承受不起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
浙江宁波一家负责海上运输的物流公司负责人唐镇宁受访时透露,美国仍是宁波港出口最大目的地之一,但跨境电商订单明显下滑。他说:“今年下半年赴美货运订单同比减少三成。以往这个时候,11月圣诞节的订单已排满,现在却空出许多仓位。大量货改往日本、韩国、越南与中东。”
北京经济评论学者刘仲明(化名)接受大纪元采访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产能不足,而是美中贸易政策尚不明朗,导致美国客户暂停收货,而中国企业货物积压,现金流承压,“如果贸易战持续至明年,情况恐将更加严峻。”
刘仲明表示,中国企业正在承受现实的重压,即使苦苦寻找出口与突围之道,但在现行体制下恐怕难以成功。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