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05日讯】夏至已过,随着暑气渐长,三伏天即将到来。今年的三伏天,适逢闰六月遇“母伏”,仅30天,十年难遇,有许多预兆。
“公伏凉飕飕,母伏热死牛”
今年三伏是在7月20日入伏,也就是黄历六月二十六,双数日入伏被称作“母伏”。民谚说“公伏凉飕飕,母伏热死牛”,预示今年会是一个高温难耐的夏季。
老话说“六月怕入伏”,今年是双春闰六月年,整个三伏都没出六月,可以预见将会迎来一个酷暑。
民间还常说“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通常入伏时间是在7月11日到7月21日之间,今年入伏落在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是百姓所说的“晚入伏”,这也预示今年夏季会十分炎热,不好过夏。
“最短”三伏天 十年难遇
三伏天的推算,是依据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
今年的三伏天,初伏是从7月20日-7月29日;中伏是从7月30日-8月8日;末伏是从8月9日-8月18日,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俗语说:“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如果立秋逢庚日,恰好是末伏的第一天,这叫做“伏包秋”。
不过,“伏包秋”的时候并不多,通常末伏都是在立秋之后,因此叫做“秋包伏”。今年立秋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末伏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形成了“秋包伏”格局。
三伏由来与养生
三伏天的历史源远流长,《史记.秦纪六》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注释道:“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字有躲避、潜藏的含义,古人认为“伏”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暂时潜藏于地下。对应到人们的生活,在酷热的暑天里,人们应寻找荫蔽之所,减少户外活动,以躲避暑气的侵袭。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可以吃一些消暑粥,补气清暑、调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冬瓜莲子粥、荷叶绿豆粥等。还可以吃一些清热解火的时令鲜蔬,如苦瓜、黄瓜、西红柿等。
“汗为心之液”,夏天容易出汗,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伏天养心尤为重要。可以吃一些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樱桃等,养心、温阳、助眠。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