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近两千亿 传香港银行讨论“坏帐银行”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18日讯】国际信评机构估算,香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已飙升至接近两千亿港元,且预判明年情况将继续恶化。有消息指香港银行界因担忧不良贷款高筑难以化解,正讨论效仿中国内地,成立“坏帐银行”来吸收不良债务。此消息引发舆情后,香港金管局否认了相关说法。

据彭博社7月16日报导,国际信评机构惠誉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往公布的数据估算,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已达250亿美元(约合1962亿港元),占贷款总额的2%,创20年来新高。惠誉表示,这一比例到今年年底可能攀升至2.3%,增速为亚太地区最高,而且2026年香港的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

彭博社的报导称,有知情人士透露,鉴于香港银行业不良贷款飙升,香港一些大型银行之间开始讨论应对之法。

知情人士称,包括恒生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一些银行近期已与顾问公司接洽,并就设立一个专门实体来吸收坏帐展开了初步讨论。提议包括仿照中国内地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或让银行能够收回至少部分贷款。

知情人士表示,相关磋商尚处在初期,而且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也会面临重大障碍,目前尚不清楚该方案在银行和香港监管机构之中获得的支持率如何。

彭博社表示,这种讨论凸显了香港银行业内对不良贷款成长越来越强烈的担忧。

报导指出,香港的银行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过去,银行对以房地产资产为抵押的贷款进行了展期或修改原始条款以避免减记,但随着不良贷款额不断飙升,银行面临着不得不出售以房地产资产为抵押的贷款的压力。为减轻压力,一些银行已推迟确认减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标的资产品质。

彭博社认为,香港银行的资产质素恶化主要来自商业房地产业,特别是办公楼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非常严重。

报导引用凯基首席投资总监梁启棠的分析称,虽然香港商业房地产价值可能在近年内下跌超过50%,但由于交易稀少,实际上并未在地产公司和银行的账面上“真正大幅下降”。

梁启棠表示,现在香港银行正处于两难之间——如果银行以五折强制出售一处商业物业,这将影响其它抵押品的估值,在当前商业房地产市场情绪低迷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由于政治和经济动荡对香港房地产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当前香港的办公大楼空置率已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彭博社的报导在香港网络社群中引起了热烈讨论,有声音批评北京对香港的干涉搞坏了香港金融经济。

当地时间7月18日,针对香港银行有意设立“坏帐银行”的传闻,香港银行金管局发言人公开予以否认。发言人称,金管局无意设立传闻中的“坏帐银行”,据其了解“相关银行亦没有此计划”。

(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