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22日讯】高盛经济学家通过分析中国数据计算出的一项替代指标显示,中国薪资增速已放缓至有记录以来除新冠(中共病毒)疫情外的历史最低水平,预计将对今年下半年中国国内的消费造成障碍。
据彭博社报导,高盛经济学家Andrew Tilton领导的研究团队,于上周日(7月20日)发布的一份追踪报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整体工资的年增速为3.9%,比中共官方统计的数据低大约一个百分点,创下除疫情以外的历史新低,而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报告表示,工资增长的乏力,将对中国2025年下半年的消费增长造成阻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亟待缓解。即使在政府对智能手机、家用电器和汽车等商品的购买提供补贴后,中国疲软的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增长仍然是消费持续复苏的关键障碍。
彭博社表示,由于中共官方公布的就业数据往往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而二中国国内可用的独立数据越来越少,使得外界要评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变得很困难,评估中国消费的健康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高盛最近改进了其薪资指标的计算方式,纳入包括各种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就业分项指标,以及中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数据,来取代中国最大在线招聘平台发布的关于家庭收入等的统计数据。
报导表示,不仅高盛这样做,国际上其他经济学家也会使用PMI的数据来衡量中国的就业状况。而近年来,海外经济学家们的调查研究结果,与中共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出现分歧,“前者表明持续的低迷,而后者则基本保持稳定”。
研究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在本月早些时候曾发布报告称,他们掌握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动力是自雇人士或从事其它类型的非正规工作,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善,中国家庭的消费信心就不太可能反弹。
本月15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新的经济统计数据后,路透社即报导指出,虽然官方声称今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率(GDP)为5.2%,但实际上数据下暗藏的是严重失衡的困境。由于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获利普遍缩水,纷纷透过减薪来维持运作。有的国企员工减薪幅度超过20%;有的地方因政府财政困难,导致当地教师连续3个月领不到薪水。
这篇报导披露,当前中国各产业的薪水、合约与账单的拖欠款项情况日益严重,甚至连汽车、电子等出口表现突出的产业及有政府撑腰的国营企业也未能幸免。
报导称,截至今年5月,中国电脑、通讯与电子设备行业的欠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6%,汽车制造业则增加11.2%,而这两个领域都是中国经济规划中的重点产业。此外,自来水与天然气行业的欠款增幅也分别上升了17.1%与11.1%。
报导援引经济预测咨询公司GlobalData.TS Lombard亚太区资深经济学家廖敏雄(音译)的分析指出,这些数据显示出企业资金流动压力大,是中国长期重出口、轻需求所带来的副作用,而这种情况将导致相关产业未来的增长趋缓。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