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干扰射电望远镜?网友吵成一锅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30日讯】自从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推出星链(Starlink)卫星互联网服务以来,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用户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卫星网络,哪怕是在沙漠、深山和偏远乡村。但在科技狂飙突进的同时,天文学家们却发出了警告:星链卫星正在干扰他们探索宇宙的“千里眼”——射电望远镜。消息一出,网友们对此争论不休,各执一词。

最近,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7,600万张来自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SKA)原型站的射电望远镜图像,结果发现,多达30%的观测图像都受到了星链卫星信号的干扰。研究团队识别出了1806颗星链卫星在超过11.2万个时刻产生了无线电信号,有的还“误闯”了射电天文学保护频段。更棘手的是,这些干扰大多数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卫星内部电子设备工作时的“副产品”,科学家很难预测和屏蔽。

科廷大学的格里格博士表示:“有些卫星在本不应该有信号的频段被检测到射电波,这些信号往往是电子设备无意发射的,天文学家很难预防。”

目前的国际法规主要针对卫星的有意发射行为,对于这类“电子噪声”并没有明确管控。而星链之所以成为关注焦点,是因为其在轨卫星数量最多。实际上,其他公司的卫星(如亚马逊等)也同样存在无意“泄漏”信号的可能。

对此,网友的正反观点发生了激烈碰撞。

(一)支持“加强监管”一派:科学至上,环保优先

天文学家与环保人士认为,卫星带来的信号干扰和环境影响不可忽视:

“SpaceX带来的污染、温室气体、垃圾和碎片数量惊人。企业必须为地球负责。”

“射电干扰不仅影响科研,还有可能让我们错过重大发现,比如地外文明的信号。”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都要兼顾地球的生态和科学未来。”

专业工程师指出,射电望远镜需要极低噪声环境,卫星电子设备泄漏的电磁波会干扰灵敏仪器,甚至导致观测数据“报废”。

(二)支持“科技发展”一派:连接全球,福祉优先

普通用户和科技乐观派认为,星链和卫星互联网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

“以前没有网,现在终于可以随时上网了,对发展中国家是巨大的福音。”

“星链救了很多人的命,以后还会救更多。”

“全球互联是未来趋势,不能为了天文观测牺牲这么多人的基本需求。”

数据分析者补充,全球1万多颗卫星实际只占地球轨道空间的0.0000000003%,影响其实有限。

(三)持中立及建设性观点

技术建议派:

“可以加强卫星射频屏蔽,借鉴射电望远镜的经验。”

“也许可以让星链卫星协同观测,变成大规模射电干涉阵列。”

质疑射电天文学实际价值者:

“射电天文学几十年有啥突破?SETI找到外星人了吗?”

专业人士反驳:“其实射电天文学推动了宇宙演化、物质结构、黑洞和星系诞生等基础科学,意义深远。”

这一争论,实际上是技术进步、环境保护与科学探索之间的三方博弈。正如有网友所说:“钱和便利是重要的,但人类未来更重要。”也有人认为“基础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短期利益不该凌驾于长远发展。”亲爱的读者,请问你怎么看呢?

(记者李思文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