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原:习近平考察内蒙古吐露经济真相

6月7日至8日,习近平考察内蒙古,对官员讲话称,“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不矛盾的”。习近平还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这是李克强之前常说的话,如今习近平重新捡起,透露了当前的中国经济真相。

“内循环”再变回“双循环”?

4月15日,中共党媒《求是》杂志曾刊登了习近平的文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文章称,“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章还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于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现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济“必须内部可循环”;“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

中共两会后,这篇文章应该是中共高层再次确认经济“内循环”的标志性信号。然而,习近平此次考察内蒙古时却称,“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这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不矛盾的”;“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敞开大门搞建设,一起合作实现共赢。”

不到2个月前,《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文章还在称经济“必须内部可循环”;“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习近平讲话又重新定调,还有意解释“内循环”是“极端情况”,“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不矛盾的”。这话估计令各级官员再次云山雾罩。

6月8日上午,习近平在呼和浩特听取内蒙古官员汇报后讲话,更明确地称,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共高层最初提出的“内循环”曾受到外界强烈质疑,很快被迫改成“双循环”;然后又在“内循环”和“双循环”的说法中不断变换;时而称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李克强任总理时,基本都称“双循环”,很少提及“内循环”,并屡次强调稳外贸。

今年3月李克强正式卸任。4月15日,《求是》刊登了习近平1月31日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一部分讲话,判定“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称经济“必须内部可循环”。

近两个月,美国在中国采购的订单降到历史新低,中国经济惨淡,失业率不断上升,眼看“内循环”没法实现,中共高层应该不得已又一次改变说辞,重新回到“国内国际双循环”。

内蒙古算“极端情况下”的后手?

6月8日上午,习近平对内蒙古官员做指示,称“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习近平在考察中还说,“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

目前中国经济陷入困境,习近平没有考察一些沿海经济大省,寻找解决对策,反而考察经济并不发达的内蒙古,估计更担忧的是“极端情况”。

内蒙古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内蒙古的煤矿、火电厂、化工厂、稀土厂、钢铁厂、机械厂等,都由国有企业把持,近年来环境破坏极其严重。内蒙古的大量资源外送,中共政府和国企的官员们可以靠贪腐捞钱,或者官商勾结;但当地老百姓收入却有限。这些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个城市,内蒙古更广大的地区仍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还有大片沙漠,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艰苦。

所谓“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指中共遭遇国际封锁的情况下,内蒙古现有的一些资源仍然能够保证一部分经济活动。从这一点看,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只是部分经济还能运作。习近平称“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也知道只能做到一部分运行。

5月30日,习近平主持了新一届国安委会议,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钜程度明显加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内外形势颇为严峻,中共上下束手无策,习近平考察内蒙古,大概是这一心态的延续。内蒙古可能被中共高层当作了“极端情况下”的一个后手;但中共深知,若真发生了“极端情况”,对中共政权冲击会更大,于是不得不又重新变调,改称“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还称,内蒙古要“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

今年以来的数起沙尘暴,北京深受其害,中共高层们都亲眼所见。除了环境问题,这实际也是历朝历代末年都会出现的警示之象。无神论的中共当然不会承认,仍然指望某些环保措施能解套。

中共出于恐惧,拚命想解决粮食自给,刚刚下令全国“退林还耕”;但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却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内蒙古官员们应该正在反其道而行之,现在还得赶紧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内蒙古汉语教材事件应是中央指令

2020年8月26日,内蒙古官方曾忽然宣布,以蒙古语授课的小学自9月1日起改用统编汉语教材,用普通话授课,引发强烈不满,大量民众上街抗议示威。一个月会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上表示,要深刻吸取这次双语教学改革问题的教训;并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当时,外界认为这一强制命令可能来自中共高层,内蒙古恐怕不敢如此造次,但最后还得由内蒙古官员出面背锅。

新华社报导习近平此次考察内蒙古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由此可见,内蒙古强推汉语教材并非自行其是。石泰峰并未因此事搞砸受到牵连,在中共二十大上如愿进阶政治局委员,然后升任中共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估计倒查胡春华在内蒙的工作有功,如今反而压了胡春华一头。

习近平还称,“共同富裕,最艰钜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内蒙古大片地区民众仍在从事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但受环境、气候影响很大,基本上靠天吃饭,只能祈求不要发生恶劣天气,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却无能为力。他们实际处于自生自灭的生活状态,“共同富裕”与他们基本没有关系。

中共高层指望内蒙古不断提供资源,但并没有钱救济内蒙古的农民、牧民。内蒙古官员们只会把钱捞到自己的腰包,谁会管普通老百姓?他们甚至根本不会去偏远地区,习近平考察期间也没有去。

习近平不得不谈就业问题

新华社报导称,习近平考察时说,要“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

李克强卸任后,“灵活就业”基本没人再提。李强为了与李克强区分,有意回避李克强的不少说法和政策。李克强曾一再透露,中国大陆有两亿多人“灵活就业”。近期披露,中共的“就业”标准极低,每周工作1小时就算“就业”了。还有媒体披露,中国大陆年轻人的失业大军可能有5000万,这与李克强所说的两亿多人“灵活就业”大致相符。

过去三年里,每年有1000万左右大学生毕业,他们当中现在多少人真正有工作,恐怕难以乐观。今年又有超过1000万大学生毕业,2020年疫情后,总计约有4000万大学生毕业,但遭遇了最难的就业期。

习近平重提李克强的“灵活就业”,显然对实际就业情况十分清楚。习近平还提到了退伍军人和农民工,表明简单劳动的工作都极度缺乏。内蒙古应有不少人曾到外地打工,但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人可能已被迫回到家乡,更没有就业机会。

新华社还报导,中共国务院国务委员谌贻琴6月6日至7日在四川成都和湖北武汉调研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称要“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

这应该令刚刚结束高考的大量高中毕业生感到沮丧。他们经历了难熬的苦读,只为升入大学,指望将来能有一个好前程。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艰难,相信大多数最终拿到大学录取通知的考生和家长们心里是五味杂陈,金榜题名的喜悦会被莫名地冲淡,未来可能遥遥无期。

6月8日,中国各地银行收到了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通知。其中,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自6月8日起从0.25%下调5个基点至0.2%,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 中共媒体引用专家的话表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利率仍有继续下降的可能。

中共之前已经屡次降准放水,如今又调降存款利率,想逼着老百姓消费,但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谁敢大笔消费呢?大学生、年轻人基本没有存款,又没有工作,拿什么消费呢?习近平考察内蒙古吐露了中国经济的真相,难怪5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不敢公开了。那么谁该对此负责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