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斋主:茅于轼 中国的脊梁

【新唐人2011年6月18日讯】最近茅于轼因为一篇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受到以乌有之乡为代表的毛左派的猛烈攻击,据称全国已经成立了多个公诉团,准备对茅老提出公诉。

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茅于轼老先生的敬意: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茅老于轼,当之无愧可以列入上述,是中国的脊梁。

对于茅于轼的理论和观点,有过一些了解,诸如“10亿 亩土地红线”、“经济适用房不建厕所”的说法都曾掀起悍然大波。这些论点,乍听来,好像确实有些离谱,有些违背常识,离经叛道。其实,这是一个对中国国情 和人情世故有着深入了解的老人,着眼于解决种种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绝非那些坐在书斋里,照搬书本理论教条的人能说出来的。

例如,关于经济适用房,茅于轼提出“经济适用房不建厕所”。有些人一听这话,立刻勃然大怒。你茅于轼也太不把穷人当人看了,难道穷人就不应该住有厕所的房子吗?

难道这真是茅于轼的本意吗?

其实不然。茅于轼的本意是,在中国目前没有对公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已经成为权力阶层获取不当利益的又一各工具,开着宾士、宝马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不绝如缕。既然无法从制度上控制经济适用房落入富人之手,便考虑从技术上防止富人抡购经适房。

茅于轼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为富人说话的少,办事的多;为穷人说话的多,办事的少。所以我选择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这话有点意思。

富人、穷人、说话、办事,四个词语,不同的排列组合,勾勒出当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生存空间。

富人,在时下的中国名声不太好(封建时代虽然也不太 好,但比现在要强多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历史观念,“为富不仁”的帽子早就搁在那了;建国后几十年的妖魔化,黄世仁、刘文彩、周扒皮,已经把富人的 形象在国人心目中定型了。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万元户”很是光彩了一阵。但随着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暴露,社会差距的加大,富人又一次被推到社会审判席上(虽然富人们使出浑身解数,这里捐款,那里捐物,但好像没多大作用)。现在,大部分社会民众,包括部分学者,认为改革难以纵深下去的阻力,就 是官商勾结,既得利益集团。看看现在反腐倡廉的小说、影视,基本情节必定是企业家(百分之九十九还是民营企业家)和腐败官员勾结一起,大肆鲸吞国家和社会 财富。经过这样反复渲染,奸商的嘴脸就愈发凸现了。

在这样的语境下,能站出来为富人说话,辩解,是需要很 大的勇气的,一不小心,就要落得个全民公敌的下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替富人说话的人少了。只用那些站在民族利益立场上,希望中 国富强,希望改革开放深入下去,以理性和务实精神看待社会的人,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富人代言。

由于体制改革的不均衡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完善,整体大 环境存在问题,有些富人,为了把企业发展下去,自觉不自觉地为官员、学者提供好处,希望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当然,也有的是企业家主动行贿, 为自己不法活动寻找保护伞)。而许多官员、学者,表面上对财富不屑一顾,清高的很,但暗地里为富人忙,跑前跑后,不过是为了在盛宴上分得一杯羹罢了。

反过来,替穷人说话,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何门 何派,都会得到喝彩。在古代,这叫为民请命,是要上史书的,像海瑞、周顺昌那样。在现代,这叫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乌纱、光环都会接踵而来。在 过去,为穷人讲话可能还会有点麻烦,现在是讲的越多,博得的喝彩声越大,乌纱帽也就越大,光环也就越大。所以,当今为穷人讲话的特别多,甚至杀富济贫、吃 大户的腔调都出来了。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为穷人说话,我们反对的是仅仅说话而没有实际行动,口惠而实不至。像茅于轼老先生那样,办学校,设立小额贷款,出力 费时又不会产生轰动效应,所以许多嘴上高喊公平、正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从这里人们也能看出这些人的嘴脸。

只有站在理性的立场上为富人说话,才能鼓励富人继续创业,鼓励更多的人成为富人,最终增加社会财富总额;只有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为穷人办事,才能逐渐缩小社会差距,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使更多的穷人成为富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善哉!壮哉!茅于轼,中国的脊梁。

──转自网易《逆行斋主》博客

(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