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2月22日讯】(中央社记者林琳纽约22日专电)纽约现代美术馆21日晚间放映郭亮吟导演的“绿的海平线”。这部纪录当年被召募到日本军机工厂工作的台湾少年工大半生流离的故事,获得纽约观众极高的肯定。
影片上映前两小时门票已销售一空。这部纪录片在2008年获得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第30届“金穗奖”首奖及日本汤布院文化纪录电影节“松川赏”大奖与“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不少透过口碑相传知道这部影片的纽约观众都很期待,所以纽约现代美术馆昨晚票房创下纪录片少有的售罄纪录。
郭亮吟应纽约现代美术馆“2009年纪录片双周展”策展人邀请,参加“绿的海平线”在纽约的首映。
影片放映中,不时会听到观众席发出轻轻的叹息声。60分钟的影片没有刻意诉诸悲情,也没有批判,历史图片与几位当年少年工的访谈交织,像一首叙事诗。观众们在影片结束以热烈的掌声向坐在观众席的郭亮吟致意。
郭亮吟在接受中央社专访时表示,她在1999年从一位曾在日本飞机工厂工作的老先生那儿听到,二次大战末期日本军队在台湾募集了8000多名少年工到日本生产军用飞机的海军工厂工作。这段故事让她非常惊讶,更令她惊讶的是:为什么台湾少年工的命运从来没有被提及?
她开始从各种管道挖掘出被埋藏了60年的故事,过程中也了解到这些台湾少年工的人生波折反映出太多太复杂的问题。2002年到2006年之间,“绿的海平线”的制作团队在台湾和日本访问到几位已是中老年人的当年的台湾少年工。
1944年到日本高座(Koza)海军工厂的8000多名台湾少年工,不少人在美军轰炸日本军工厂时死亡。二次大战结束,这些并不认识新祖国的少年们回到台湾后,身份认同的问题让他们备受艰辛。少数希望能在日本就学的少年们也陷入艰困的境遇。
1952年中共以免费就学吸引一些留在日本的台湾少年工到大陆。这些曾为日本工作的台湾人在文革时代也成为被清算斗争的对象。在中国大陆住了30年后,于1982年回到东京的林文瑞,在片中谈到他在台湾、日本及中国大陆的人生起落,许多经历在外人眼中啼笑皆非,对当事人而言,却是无比辛酸。
郭亮吟说,几位回到台湾定居的当年的少年工在接受访问时都表示很意外会有人询问这段往事。他们说,10几岁到日本工作是希望人生有较好的发展,日本战败后他们不知何去何从;20岁出头回到台湾,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他们根本不了解的政治问题。对这些动荡时代里无奈求存的台湾少年工而言,两个梦都失落了。
台湾少年工的故事在解严之前不只是被遗忘,当事人也小心谨慎的隐藏。郭亮吟说,他们表示,在白色恐怖下被冤屈比面对战争还要可怕。
郭亮吟说,挖掘台湾少年工的故事的过程中,对于台湾的复杂的认同问题有更深层的思考;从访谈中也学习到很多经验。
“绿的海平线”是独立制作。制作团队自2006年开始在台湾各地巡回放映50多场,地点包括文化中心、学校及诚品书店。郭亮吟说,在各地放映都获得热烈回响,反映出以年轻人为主的观众对于那个时代希望知道更多。
这部纪录片在海外的放映,包括日本、新加坡、法国、加拿大及美国的旧金山与纽约也受到极高的肯定。郭亮吟说,制作纪录片需要长时间考证及汇集资料,把不同叙事风格的访谈及不同情节剪辑成60分钟的影片,也是重大挑战。
“绿的海平线”获得的共鸣让制作团队很受鼓舞。郭亮吟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制作“军教男儿”,纪录当年孙立人成立以台湾人为主的新军 — “台湾军士教导团”的故事。当年只存在 1 年多的军团是另一个埋没在过去的往事,郭亮吟希望这段湮没的过去能获得和台湾少年工一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