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湾英雄:柏德琳是贫病老人的阳光

【新唐人2009年3月15日讯】(中央社记者沈如峰宜兰县15日电)天主教灵医会修士柏德琳来台湾50多年,不顾生命危险,在宜兰的疗养院医治肺结核病患;疗养院转型后,转而照顾收容的贫病老人。今年76岁了,每天仍像小孩一样逗老人开心、让他们开心面对残年。

问他有没有打算退休回乡,这位阳光老人双手一摊,“I don’t care.”

50多年前,从意大利来台的天主教灵医会,在兰阳地区先后创办罗东圣母医院、丸山疗养院和圣嘉民启智中心等医护机构,长期守护当地民众健康,投入很多的人力与财力。

柏德琳(Giovanni Petrin)来台之前,从灵医会学到护理与复健工作,1956年随灵医会来到台湾时才23岁。他起先在圣母医院开刀房服务,投入护理、复健工作12年后,到冬山乡的丸山疗养院工作2年,照顾肺结核病患,之后前往澎湖惠民医院,1971年返回丸山疗养院,担任院长至今。

每天上午或下午,柏德琳必定到院内各层楼查房;说是“查房”,实际上是去探望近百位收容的贫病老人,陪他们聊天。

柏德琳有时国语,有时台语,跟老人勾肩搭背、摸摸他们的头或是下巴,逗他们开心。不一会儿,他又跑到其他病房,与其他老人坐在一起,听他们谈家人的情形。有时他也会当起保母,哄老人家吃点心,或是安抚久病卧床、情绪不稳的老人。

柏德琳面对老人还有一个妙方。在他的办公室中,永远有一个大抽屉是用来放糖果,方便他去探视老人前,先放在自己口袋,见到喜欢或是可以吃糖的老人时,只要从口袋掏出糖果,加上逗趣与“撒娇”的功力,许多病患会顿时心情开朗,忘记久病卧床或不能有亲人随时陪伴的烦闷。

曾在疗养院担任主管的陈素銮说,疗养院成立初期,主要照顾与收容台湾的肺结核病人,外界当时对这类病患非常排拒。由于肺结核病患常会咳出大量鲜血,柏德琳从来没有任何惧怕或反感的神情。曾有好几次,病人的痰卡在喉咙出不来,他毫不考虑,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其间只隔着几片薄薄的纱布,让现场医护人员与病患亲属相当动容。

陈素銮说,她们一路跟随柏德琳,看着他把台湾人当成自己家人,被他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动。

疗养院的经费支出主要是靠圣母医院,但当时资金并不充裕,没有比较先进的消毒工作,有时只好用火消毒医护工具,连院内唯一一部用来载送病患的老爷车也是美军赠送的,但柏德琳与其他修士没有怨言,觉得虽然没有充足的硬体设备,更重要的是对病患亲切的关心与照顾。

16年前,随着国内医疗品质的提升,肺结核病患逐年减少,不再是可怕疾病,疗养院开始转型收容贫病孤苦的长者,柏德琳留下来,照顾失智症、植物人、贫苦或是前往养病的老人。

2000年,他因为对台湾的医疗奉献,获颁中华民国第10届医疗奉献奖,领奖时柏德琳还高唱意大利民谣“我的太阳”,从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手中接下奖座。

2003年,当时的内政部长余政宪到圣母医院,代表政府颁发永久居留证给在这间医院体系服务的6名神父或修士,并称赞他们是“正港的台湾人”,当时宜兰县长刘守成也称赞他们是“最棒的宜兰人”,柏德琳也名列其中。

这位风趣活泼的老人当时高兴大喊,“好爽!好爽!从此我就是真正的台湾人。”

柏德琳在台湾服务的好评也回传到意大利。2007年4月,他在台湾领到意大利政府颁赠的骑士勋章,表扬他在海外奉献半世纪的贡献,疗养院的住民当时集资购买一个大蛋糕为他祝贺,他又高兴唱起家乡的民谣“我的太阳”。

过去50多年来,柏德琳回去意大利不超过5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曾多次催他回家养老,但只因疗养院的老人实在需要他,连他母亲辞世时,还是无法抽出时间回国奔丧。

领到政府颁发的永久居留证后,柏德琳似乎再也不想走了,他认为宜兰是他的第二故乡,关心这里的一切。

近年来,疗养院因为设备老旧和法令等等因素,搬迁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灵医会从前年开始,在三星乡大隐村另外辟建圣嘉民老人养护院,现在还因为经费问题,一边盖、一边筹钱,仍有待各界捐助而尚未完工。

柏德琳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圣嘉民老人养护院早日完成,让收容的老人有更好的养病或养老环境,他也祈求天主赐给他无穷的力量,继续为身心失能的长者服务。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