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9月6日讯】(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6日电)台湾各地许多寺庙建筑优美,屋顶正脊、飞檐上的龙飞凤舞、花鸟瑞兽,更具艺术价值,而这逐渐凋零的艺术是靠老师傅的传统手工技法,一片一片拼贴出来,潘坤地就是个中翘楚。
现年56岁的潘坤地17岁拜师,从事剪黏艺术、修缮寺庙工作,至今已悠悠40年。潘坤地来自屏东,台湾从南到北许多寺庙装饰艺术都有他的作品,他也曾参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的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修复工程。
剪黏是闽、粤建筑特有的装饰艺术,是寺庙屋顶常见的以彩色碗片制成的人物、鸟兽或花草塑像。
古早时候,村里要建庙,村民就从自家拿出花瓶、瓷碗等,打破再取碎片作为剪黏材料,现在此情此景虽已不复见,但碗片仍是传统剪黏的材料。
潘坤地拿起一根粗铁丝比划着说,传统的碗片剪黏,始自铁丝拗折出的模型,从骨架到粗胚,做出形状后,再切割适当形状及颜色的碗片,一片片手工黏上。
但所谓传统,在这个时代似乎处处受到便宜行事的挑战。潘坤地说,碗片成本高,一片片切割、黏上又费时耗神,有人开始用玻璃制品,但因遇大雨就碎,再改用成本低的陶片。
如今,陶片成寺庙剪黏装饰大宗,一样是凤,传统剪黏是从头到尾一片片拼贴出来,现在常见的凤则是身体用陶片拼贴,凤头是大量制造、千篇一律的模型成品。
潘坤地说,陶片多由中国大陆进口,硬度比碗片低,容易断,碗片制作的剪黏则可维持30年以上,颜色也能常保鲜艳;只是成本高、纯手工速度又慢,“寺庙多已不用碗片了”。
他说,用陶片便宜又快,但缺乏艺术感,真正的剪黏师傅不会认同那是传统剪黏,也不代表台湾艺术。
全球经济衰退对寺庙修缮一行也有影响。潘坤地说,以前工作几乎不停,近2、3年,乐捐的人少了,修庙工程就少,工作偶有停顿。
学艺40年,却只有一个徒弟。潘坤地淡淡表示,这个行业已不受重视;剪黏要认真学,要忍耐在屋顶工作时曝晒的日头,有时切割碗片还会划伤手。他说,师傅只能教诀窍,其他还是要靠自己,“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师傅”。
修缮寺庙、做剪黏常需要攀高,问潘坤地有没有危险性,他一派顺天敬神地说,除了自己注意安全,心也要向善,“好好做,神明就会保佑”。他每次开始和结束一个工程,也都会谢神感恩。
政府不时有修缮古迹的计划,但看在潘坤地眼中,“设计师观念太重”。
他说,政府修复古迹,找的人技术不见得好,反而破坏古迹,而保安宫自己花钱请老师傅,修复工程还更精良。他认为国家不够重视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修复古迹应多找有技术、经验的师傅。
很多艺术家一生求的不过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潘坤地亦然。“退休以后,作品还能给人说‘这是某某某做的’,称赞一番,就够了”,师傅说。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 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