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新唐人2012年11月26日讯】 在中国大陆西北边陲,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是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大约公元三世纪时,维吾尔族人的一些分支来到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游牧。在中国古代他们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称为“维吾尔”,并沿袭至今。现在生活于中国大陆的维吾尔民族绝大多数已定居下来,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目前,中国境内的维族人口已超过10069347人,是中国第四大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使用维吾尔语,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维吾尔的祖先回鹘人使用回鹘文字母,而当今中国的维族人主要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文(UEY)。

维族服饰

维吾尔族人生活受西域文化影响,服装具有浓郁的的民族特色:服装样式宽松洒脱,纹饰多样,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维吾尔族将华丽的外衣统称为裕袢,盛装“袷袢”往往绣有精致艳丽的花纹,极为华贵。

维族女子夏季通常穿艾得莱丝绸宽袖连衣裙,外套金丝绒对襟紧身小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冬季则穿长“袷袢”,牛皮镶绣花纹长靴。

维族女孩子喜爱梳几十条发辫,头上插新月型梳子为饰。维吾尔族妇女的金银珠玉首饰也十分精致。

维族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等。男子的衬衣上,领和胸襟通常有挑绣点几何纹,外套竖条花布对襟长袍,腰间扎一条花巾,脚穿长筒皮靴,靴上佩戴一把“英吉沙”小刀。

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维族人男女老少都戴“花帽”。维族人的花帽冬用皮,夏用绫,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当前流行的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维族人不仅用精心绣制的绚丽的花帽来装扮自己,有的还将花帽高挂在屋内壁间,以增添房间陈设的艺术情趣,有时还把花帽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和来自远方的宾客。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和俄国的影响,维族民众大多喜好穿着西式服装并配以花帽和头巾等装饰品以表明民族身份。

维吾尔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维族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念诵古兰经,然后将一块干馕掰成两块,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摆上独特的维吾尔族手抓羊肉、手抓饭。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是维吾尔族人独特的节日,因在封斋一个月后开斋的那天举行而得名。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吃喝。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人们聚集在礼拜寺作盛大的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炸馓子、 糖果、点心等,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熙熙攘攘,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贺,男女老成群结队出来游玩,各种娱乐场所同时开放。

维族赛乃姆舞

维吾尔族是一个文化发达,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音乐舞蹈的种类极多,而“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舞蹈非常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程式的要求。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即兴表演。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当歌舞进入高潮后,大家常用热情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 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

维族民歌与器乐

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

维吾尔族的乐器、形式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音乐生活现场,有不同的乐器与乐器组合演奏形式,表现力丰富。大部分的乐器与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同名乐器近似,譬如达卜、纳格拉、奈依、萨它尔、都它尔、弹布林、卡龙等。乐器往往制作精美,随着演奏技巧高度发展,乐器都具有独奏性能和丰富的独奏曲目。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