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因不足 家医制参与率低

【新唐人2013年01月20日讯】家庭医师制专题2(中央社记者龙瑞云台北20日电)家庭医师制上路逾10年,民团认为成效不彰应设退场制,医界认为“诱因”不足。

家庭医师制上路逾10年,诊所参与率近24%,服务全国11%民众,二代健保也以强化家庭责任医师制为主。

民间监督健保联盟发言人滕西华指出,家庭医师整合计划在每年都被检讨,不论从收案对象及参与率分析,家庭医师计划成效有限,基层医疗院所参与率低。

她说,对诊所医师而言,有加入与没有加入所提供的服务没有差,但是若参与计划则需要增加不少行政程序,“很麻烦”。

滕西华说,有一些参与计划的医疗群竟然在卖健康食品,健保局10年花100亿元,建议健保局应审慎评估并订出落日规定,几年成效不彰时应有退场机制。

卫生署健保局主任秘书蔡淑铃说,有无参与社区医疗家庭医师的不同在于“责任”,没有加入的医师只有在患者约诊的时间才有责任,而有加入的医师是连患者没约诊看病的其他时间都有责任,两者间具有长期关系。

蔡淑铃说,普遍来说,国内的医师不希望与患者建立长期关系,等到有病再看病就好,而家庭医师制的精神是希望民众得到“全人照护”,而非门诊单次照护,因此参与医疗网的医师需要提供24小时咨询电话。

蔡淑铃指出,全国有3/4诊所医师不希望有过多责任,然而病患的意愿也没有很积极,若病患有需要则医师也会改变,由于病患没有固定就医习惯,需求市场直接影响供给市场,因此只有1/4医师愿意多扮演多一点的角色。

在给付的部分,健保局医务管理组副组长林阿明表示,给付照顾社区医疗群内会员的医师,个案管理费每年是新台币250元,绩效奖励是550元。

卫生署前副署长、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医师李龙腾表示,“没有诱因”,有加入与没有加入间的差别在于,有加入的诊所反而多了更多的程序、需填写一些评核表,建议应简化程序。

他说,健保局担心的是医学中心没有门诊收入的反弹,健保及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诊所占不到1/3,与美国和加拿大相反,从长远目标考量,家医制可提供民众健康与生活品质,制度面应改革,要有魄力。

台北荣总家庭医学部主任黄信彰表示,除民众就医习惯再教育外,卫生署也应落实分级医疗,及双向转诊,小病诊所看,医学中心做急重症处理,让呈倒三角形(医学中心在上、诊所在下)的医疗资源与使用率转型成为正三角形,从“诱因”引导改革。

台北荣总新竹分院社区医学部主任张震庆表示,美国家庭医师制推的好是因为美国的幅员广大,而且有强制的分级转诊制,若跳过家庭医师到大医院,则医疗费用是双倍。

张震庆说,台湾就医太便利,且没有强制力因此执行效益有限,此外,也缺乏分级转诊制,不过家医计划是好的、是理想的,但需要的是医师的热心与改革,若没有改革则再执行10年成果也是差不多。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