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QE登场 亡羊补牢还是最后筹码?

【新唐人2015年01月25日讯】欧洲银行行长德拉吉本周宣布欧洲央行将实行QE,即量化宽松政策。此语一出,即给欧洲债市、全球股市、欧元汇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QE到底是什么?这个特别的字母组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它能否像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那样刺激欧元区的经济?还是为欧元的生存能投下的最后一注?

星期四,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宣布,欧洲央行将实施量化宽松政策(QE),自3月开始,每月购买600亿欧元债券,直到2016年9月底。这意味着将有1.1万亿欧元(约合8万亿元人民币)的新资金注入欧洲的金融系统。此言一出,本来就在徘徊下跌的欧元汇率继续回落,欧洲债市大涨、全球股市震荡。

量化宽松政策英文缩写为QE,理论上来说就是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给,从财政机构购买债券,这样就会让利率降低,企业和个人因此会更愿意贷款并进行投资或者消费,消费增加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便会好转。

欧元区始终没有从几年前的全球金融海啸中恢复元气。当年也受到重创的美国、日本、英国都通过QE量化宽松政策复苏甚至重振本国经济。而同样的举措在欧元区总是显得举步维艰。在采用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在内的一系列类似量化宽松政策的方针之后,面对已经低至0.05%再无可低的贷款利率、以及依旧疲软的市场,央行似乎已经别无选择。

美国早在2012年底就已经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和这次欧元区的计划类似,购债规模巨大且没有上限,美国的目标是达到就业市场出现实质性改善﹔欧元区的目标是达到既定的2%通货率。乍眼看去两者颇有相似之処。但是有两个主要的、也是无法逆转的区别。

第一是欧元区无可回避的复杂性。量化宽松政策的前提是,有一个坚挺的中央银行来义无反顾的承担风险,这一点在欧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某个欧盟成员国政府违约、或者在QE政策下购买的债券重组造成损失时,这笔钱该谁来买单?

在过去的几年中,同样面临欧元区的不景气,德国人依靠自己严谨、高效的行事风格,凭借传统中小型实业稳扎稳打,让经济平稳复苏;而不远处,秉持着完全不同的工作和理财理念的希腊人,为未来越高的失业率和即将崩溃的经济走上街头向政府抗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希腊政府如果违约了,德国政府愿意买单吗?

欧洲银行位于德国法兰克福莱茵河畔,这么多年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救市政策步履蹒跚,一定程度上缘于以德国为代表经济强国的坚持。而海峡那头握着英镑的绅士淑女们隔岸观火之余,更坚定了不愿意陷入像德国人一样的困境的决心。这也是欧元区的量化宽松政策一直迟迟无法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决策迟缓正是第二个无可逆转的问题。三年前美国采取第三轮QE政策的时候,美国的年度通胀率是1.6%并没有远低于2%的目标水平,而欧元区现在才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不是为时过晚?许多经济学家都有这样的忧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曼(Paul Krugman)则直言要拯救欧盟的唯一方法,是乘坐时光机回到2008年叫停量化宽松。他认为欧元 贬值只会令欧盟陷入恶性循环,带来财务混乱,并需付出政治上的代价。

而这一消息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前景不明。欧元区经济复苏有可能增加出口量﹔但欧元的贬值会导致出口成本增加,也有可能降低出口量。

欧洲大陆使用别种货币的国家早已闻风而动,在过去两周内纷纷降息,货币大战的号角似乎依然吹响。 

撰稿:晓燕
剪辑:俊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