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米?黑心杯?黑心食品真假辨

【新唐人2017年05月18日讯】中国云南省近日曝出“塑胶米”,比真米更白更硬,点火后会像塑胶一样溶化。大陆官方宣称,“相信”是不慎混入塑胶颗粒,并非故意掺假,但网民依然表示担忧。

大陆媒体报道,云南省玉溪市多位民众,最近在米中吃到塑胶颗粒。比正常米更白、更有棱角,点火后完全溶化。

当地市场监督部门查封了13包问题米,发现了18.2公克PET塑胶颗粒。官方认为,由于混入数量很少,应该不是人为故意,而是运输装卸时不小心混入。

但许多网民并不相信,并指出“塑胶米疑云”早已有之。

早在2011年,就有大陆媒体报道,有江苏南京民众洗米煮饭时,发现不少米粒浮在水面,化验后发现是塑胶米。

到2015年,多家媒体曝出,中国产的塑胶米已流入东南亚的印尼、印度、新加坡,甚至西非尼日利亚。视频网站也流传中国假米制造过程,工人拿塑胶袋投入溶解机器,压缩切割后,产出的颗粒和大米极其相似,引起消费者恐慌,担心一不小心买回假米,把塑料吃下肚。

但台湾农委会随即发布视频澄清,表示塑胶价格比米更贵,拿塑胶制米并不符合成本考量。也有台湾网友指出,所谓假米生产线,其实是生产工业用的塑胶颗粒,呼吁不要以讹传讹。

不过,也有网民指出,部分假米是以马铃薯、地瓜与合成树脂混合而成,更难分辨。

网民对大陆食安问题草木惊心,其实事出有因。根据皮尤全球态度(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一项调查显示,71%的中国人将食品安全视为2015年的重大问题之一。

近年确认的黑心食品层出不穷,包括用毛发沤制假酱油,用明胶制成假鱼翅、假银鱼,用化学材料制作假鸡蛋。而向食物中添加超大量甚至违规的化学品,如毒奶粉,毒生姜,毒海参等等,更是屡见不鲜。

不仅食品有毒,餐具问题也不小,去年有媒体确认,有南京公司连续4年收购医疗废品,用残留血液、药水和病毒的塑料,转手制成一次性餐具、奶瓶、儿童玩具等。

美国塞顿霍尔大学资深研究员黄延中撰文说,严重的食安问题,根源是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纽约时报也曾刊发文章,盘点中共破坏中国道德的过程。

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一份报告估计,每年有3亿中国人因食品来源感染疾病。而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摆上全世界的货架,尤其是美国准备给中国产的熟制禽肉打开大门,也令中国食安黑幕,牵动全球消费者。

新唐人记者林澜纽约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