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应节气 冬至送旧年

【新唐人2018年12月22日讯】 冬至,是中华传统24节气中的第22个,每年,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冬至开始。2018年的冬至交于12月22日6时17分。

历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史记.律出》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冬至又称为“至节”,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严寒到了极点,阳气开始生发。

杜甫诗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此时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阴极而阳,阳气开始萌生,由此冬至日也称为“一阳节”。过了冬至以后,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则渐渐变短,“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所以民间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台湾有一句俗语:“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古人认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阴气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蜷缩著身体。

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糜是水泽之兽,属阴。冬至一阳生,糜感阳气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的历史

冬至既是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盛于唐宋。

据史料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由周到秦至汉代,都是如此。

冬至节气的习俗–贺冬

古人认为冬至时,阴阳二气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汉书》上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后,阳气渐渐增长,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故冬至贺而夏至不贺”。

为了配合天时,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拜访,美食相赠。待过完节,国家机构再另择吉辰重新启动。

赠送鞋袜

汉时过冬至,还有赠送鞋袜之俗。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写道:“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全后汉文》里也有一篇《冬至袜铭》:“阳升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冬至献鞋袜的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保留。

冬至朝会

到魏晋以后,朝廷又在这天举行盛大的朝会,典礼仪式的规模仅次于元旦朝会。皇帝要在典礼上接受各国、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贺,称为朝贺礼。入朝官员要像行祭祀大礼那样穿朝服觐见。

宋代还专门制定了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因冬至节礼节多于常节,仪式如同元旦,所以还一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郊天

明清两代皇帝会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是日,京城正阳门旁边的店铺都要张灯结彩,百姓不准燃放鞭炮,以示虔诚庄敬。百官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片祝贺。士族缙绅之家,在冬至这天拜贺尊长,致以祝福语,平辈间则互为登门道贺。即使是草野小民,也会身穿新衣,见面打躬作揖,互致道贺,以尽“拜冬”的礼俗。

民间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食俗

冬至日,各地食俗各异,吃饺子、吃汤圆、吃羊肉等等,各有风味,各有说道。

最普遍的应该算是吃饺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老人常说“冬至不端饺子碗,耳朵冻掉没人管”。耳朵位于人体血液循环的末端,又暴露在外,是最容易被冻伤的人体器官。吃形似耳朵的水饺,以它来以形补形,其中的智慧与真意,真是一言难尽。

吃汤圆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江南人家利用冬至这一年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甜蜜。

苏州人吃馄饨

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古人认为,馄饨的形状有如鸡蛋,颇似天地未形成时、元气未分的混沌状态,冬至这天食之,有从此发端之意。

台湾人吃糯糕

台湾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

杭州人吃年糕

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杭州人在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冬至雅事–九九消寒

大约从宋代开始,民间还有了“数九”的习俗,即自冬至始九天为一个时间周期,循环排列,九九八十一天后则春风送暖,寒气全消。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古代的文人墨客,入九以后,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朝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说:“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图’”。图旁通常附一副对联:“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与此相似的,古人还画“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涂一格,格满寒消,相传并有明朝功臣刘伯温所传口诀:“上阴下晴雪中心,左风右雨两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耕作勤。”。等到数九结束,实际成了一张天气情况记录图。

还有一种深受文人雅士所喜爱的“九九迎春联”。上下联各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画,一样都是双钩空心字,从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则严冬已去,春暖花开。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垂茵”

冬至养生之道——静护阳气

冬至期间,天气严寒,人们的活动要深居周密。中医认为,阳气在内运动而不外泄,像门轴在门臼内转动一样。如果起居妄动,神气向外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所以,冬至虽然阳气回复,但仍较为寒冷,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切不可赶早,以免受寒。在冬至前后,也应该让身心收敛,最好别做重要的决定、买卖或是签约。

冬至诗词

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自然界的阴冷和白昼的短促,容易使人联想到生命旅途中,阳光灿烂的白天已经所剩无几,不免生出对年华易老的伤逝。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冬至感怀》,就准确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细微的情感:“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白居易《冬至夜》诗中说:“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纵是一代诗豪,及至晚年,老病交加,看着镜中的斑白的胡须和头发,沦落失意,心灰意冷。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归根覆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这首《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气势磅礡,如黄河之水,直泻千里,一气呵成,似有神助;是冬至诗中的豪放之篇。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