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心:从香港学生“生于乱世,有种责任”说起

——香港年轻人为何不顾生死也要走出来抗争

香港反送中运动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抗议者一直要求政府回应“五大诉求”,但港府至今除“撤回修例”外,仍不理会其它四项。自9月开学以来,中学生筑人链表达诉求活动遍地开花。

不久前,来自港岛皇仁书院、金文泰中学及香港真光中学等至少9间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在上课前筑起人链,一直沿高士威道向铜锣湾方向,延伸至礼顿道圣保禄学校及何东中学附近,他们手拉手高呼“五大诉求,缺一不可”,“没有暴徒,只有暴政”,并合唱《愿荣光归香港》等歌曲,希望香港学生能在现下的社会情况中,坚守“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则,以读书人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并通过行使公民权利来对抗白色恐怖。大部分学生戴着口罩,手持自制标语纸牌,包括“支持学生,不平则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等。其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写在一条黑色条幅上的8个白字:生于乱世,有种责任

生于乱世,有种责任”源自香港歌手、人权活动家何韵诗2004年的歌曲“艳光四射”,后在2014年争取真普选的雨伞运动(又称占中运动)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该运动的理念之一。

2014年12月1日,占中运动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但香港政府一直没有做出正式回应。为使港府正视市民诉求、展开与学生的对话,香港学生领袖黄之锋和“学民思潮”组织其他两名成员卢彦慧和黄子悦决定在香港政府总部外的抗议营地宣布开始“无限期”绝食。他们在绝食宣言中说:“为了香港这片土地,一个我们深爱的地方,我们甘愿以青春在香港的民主进程上作赌注。”“生于乱世,有种责任。今天,我们甘愿负上代价,负上这个责任,为不安份,为生存,绝不低头。我们的未来,我们会夺回来。”

12月3日,香港占中学民思潮成员、中大政治及行政学系3年级学生郑奕琳也宣布加入黄之锋3人的绝食队伍。她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

“我知道,您们从不喜欢自己的女儿走上街头抗争之路。然而,为了一个更公义的社会,我们这一代注定要走在最前,响应时代的呼召,大声呼喊我们对平等人权的渴求。为了大家有一个不只是以“揾食”作核心价值的香港,变成穷得只剩下钱。

“生于乱世,有种责任。我恐惧,我害怕,但为了正确的事,我们决意做正确的事——和平进行公民抗命。“我要真普选”并非一句印在海报上的字句,而是一个真确的诉求,是我们要实践来建构一个更公平、更民主的香港。为了一个更平等的选举制度,我们学生能做的街头抗争都做了,接下来的其它就交给大家,包括议会抗争,包括再次走上街头。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能成功。”

2014年的“雨伞运动”动员了近120万人的支持,79个日日夜夜之后,那些诉求始终没能够实现,反而,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共中央进一步收紧了对港政策,“一国两制”也被曲意解读得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中港政治及民众层面的信任危机与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双普选依然遥遥无期,中共对香港社会各方面的渗透也越来越严重。“Thisisnottheend,wewillbeBACK!”、“It’sjustthebeginning”,这两个在最后清场前留下的标语,预示了2019年6月9日开始的大规模的“反送中运动”终究会开始。

伞运虽然以失败告终,香港人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却震撼了整个世界。香港抗争者们也一直没有忘记“生于乱世,有种责任”的诺言。

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至今动员至少超过500万人次,几次大型的和平游行(9/6、16/6、1/7、18/8)次次创造香港的单次游行人数、世界的单次游行集会人数的记录。与2014年更不同的是,没有了长期占领,香港人在持续了3个月的抗争后依然保持理性;面对辣椒水、警棍,面对过期催泪弹、橡胶子弹、布袋弹,面对元朗恐怖袭击、官警黑勾结,即使只有雨伞头盔,即使失学失业、被捕和判刑,抗争者依然信念不变,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对抗暴政—bewater、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和平游行+激进对抗,分散游击兼遍地开花等成为常态;人链活动、“为港遮眼”运动、“流水式”集会、“快闪”、雷射笔观星、简体字空投真相给大陆游客等表诉求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的让全世界参与声援,有的令港警疲于奔命,还有的突破中共防火墙,这一切都展现了香港人和平理性抗共抗暴的坚强意志。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同龄人曾创造了这样的一段历史。

香港年轻人不顾生死进行抗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香港的福祉。如一位中学生所说:“知而不行是懦弱,充耳不闻是可耻。虽然你我只是中学生,但仍有追求自由民主、为不公义发声的权利。烈日当空,谁不想舒舒服服躺在家中?作为生于乱世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了解社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即便没有全身装备,没有强大后盾,没有把握——即便我们能做的只是一星半点。”

与此同时,他们所为又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家园,守护香港的未来。

如日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名香港抗争者写给大陆民众的信中所说:

“到今天事已至此,这明显再也不是一场只关乎香港本地人未来命运的抗争;这也是与全中国十四亿同胞的自由与未来密不可分的抗争。这不是一场关于港独、关于香港要与内地割离的抗争。这是一场由一群勇敢、正直和善良的内地同胞,在三十年前于天安门广场所遗下的悔恨、鲜血与泪水中,所灌溉而成的抗争。“去游行,天安门广场。”“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三十年前的那一幕,一位头缠红巾,脚踏自行车的北京大学生,与记者对话在镜头下被记录下来的那一幕。至今仍在香港人之中,在我们抗争者之中广为流传。不因为什么,只因为香港人自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的那一夜,就从来未曾与内地同胞割离。

“这一切,也许都是我们接下了三十年前那夜,那群勇敢、正直与善良的中国同胞在弥留中所遗下的嘱咐的宿命。但这份宿命并不是一个诅咒,而这份薪火也必然会继续流传。这一个夏天,香港人会为历史留下一个印记。如果,这个印记同时能够为七百万香港人,以及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自由,带来一点点正面的影响。这样,对我们这群身在香港的抗争者来说,就已经心满意足。

“二零一九年这一场在香港的风暴,这一场由香港年轻人发起的抗争。在历史中,这场风波多半会是小小的涟漪;更可能的是,这会是一场失败的抗争。就如同三十年前在天安门前的那一夜一样。在抗争者之中,我们很多人都清楚、都知道,这是一场强弱悬殊至极的抗争,比三十年前的那一场风暴更令人感到心寒、绝望。可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要站出来?无他,就如八九年那天风和日丽的白昼,在北京脚踏自行车的年轻人所说的一样:因为这是我的职责。”

为什么香港年轻人要发声?因为有一种力量,叫做责任。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王馨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