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0时20分许,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死亡。
事故发生后,无论是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还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局,都异口同声说这6名大学生是“溺亡”,而且得到了“全力施救”,是在“救出”后才死亡的。
新华社等大多数官媒发布的报导也都采用了“溺亡”的说法,只有财新和澎湃新闻报导说这些学生是“遇难”。
溺亡与遇难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溺亡的含义是因溺水而死亡,强调死亡原因是溺水,而遇难的含义是在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死亡,死亡的原因即是遭遇的灾难或突发事件,并强调死亡的突发性、悲剧性。
那么问题来了,东北大学6名学生究竟是溺亡还是遇难?
这其中的关键显然在于他们坠入的浮选槽究竟是什么。
通过AI搜索可知,浮选槽是工业高危区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机械伤害:浮选槽底部通常设有高速旋转的搅拌装置,转速可达每分钟数百转,叶片长度往往超过半米。人坠入槽内,会被涡流死死吸附,随即可能被高速旋转的叶片撞击、切割,导致骨骼断裂与内脏破裂。即便未被直接卷入叶片,也会被涡流裹挟着反复撞击槽壁,造成致命伤害。
二是窒息风险:槽内是密度远高于水的矿浆与化学药剂混合液,黏稠度高,会迅速包裹口鼻,阻碍自主呼吸,形成“水窒息”与“化学窒息”的双重威胁。同时,矿浆会使人在几秒内失去平衡并迅速下沉,黏滞流体阻碍挣扎,呛入后更会引发喉痉挛与呼吸道堵塞。
三是化学中毒:矿浆中的化学药剂会侵入人体伤口,引发强烈疼痛和中毒。例如,用于调整矿浆酸碱度的氰化物毒性极大,成人摄入0.1克氰化物就可能在5分钟内死亡。
四是高温烫伤:部分浮选槽内的水温可达60℃,人掉进去可能会被烫伤,高温环境还会加速体液蒸发,导致电解质紊乱。
说的再简单点,一旦有人掉进浮选槽基本无救。为什么?因为浮选槽内高温矿石泥浆被不停地上下搅拌,掉进去的人要么被机械绞死,要么被化学药剂瞬间毒死,要么被那些矿浆裹挟着沉底窒息而死。换句话是说,这种情况下的死亡百分百是遇难。
溺亡,怎么可能?!
再者,遇难的大学生是因为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的。按说格栅板是不该脱落的,那么格栅板为何会脱落呢?肯定是质量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又没有被及时发现。不管脱落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在有人经过时突然脱落并导致当事人死亡,而且死了6个人,这不是重大安全事故是什么?但官方信息和报导用溺亡代替遇难,这一来事情的性质自然也就模糊了,不了解内情的公众就不会往深处追问了。这种话术是官方惯于玩弄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推卸责任,愚弄世人。
更令人愤怒的是,明明是安全隐患管理责任造成的事故,官方却用“救出”来美化,足见其无耻至极!
网友“喜欢你的melody”说的好:“同样作为东北大学的学生,我知道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六位同学还都非常优秀,却在一次学习活动中,因为企业的安全问题付出了生命 @中国黄金 是不是应该给学生一个交代,给家庭一个交代,给学校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交代?”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