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传说二千七百年 渭阳之情到底指什么呢?

【中华文化300问】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7月14日讯】“渭阳之情”缘于一段历史,一段短暂的会聚,历史长河中不到一天的短暂光景,隽在后代的记忆中又长又久,一种感动,非关男女,慰贴动人。

《渭阳》之情 

《渭阳》一诗收于《诗经.秦风》之中: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短短二章八句,这是“渭阳之情”历史场景的纪录。从诗中很清楚看到人物角色,是外甥送舅父归去的情景,诗中的人物是春秋时人。渭水悠悠流淌的岁月中,感受了“渭阳之别”的温暖情意。

秦风民歌咏秦国的事。诗中“路车”是国君的车马,“乘黄”是神兽、良马。显然诗的作者、送舅父归国的人是秦国的一位公子,舅父的家乡不在秦境,表示公子的母亲是异国联婚嫁入的,这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很常见的。那么到底诗中的主角和舅父是谁呢?

送别 念母

周襄王十六(秦穆公二四年,公元前636年),春寒料峭二月天,秦国太子罃(*音同英)奉父王秦穆公之命,送舅父重耳归国。

太子罃的母亲是重耳异母姊,当时已经不在人世,她在世时未能见到宿愿实现,那就是让弟弟重耳归国继承王位。太子罃走在咸阳道上思绪翻飞,可喜的是,舅父这一归去后就要登上晋国的大位。

太子罃以《渭阳》一诗,记录了此时此境的心情:

我送舅父归国,我的诚意托给了最好的良马和最贵的马车,护送舅父平安归国。我们从秦国雍都出发,一路经过秦国大川渭水流经的咸阳之地(关中平原),直到越过渭水到了北岸──渭阳。渭水入了黄河,在大河的另一方就是舅父的国家──晋国了。

我送舅父归国,纷飞的思绪一路上伴我行,忆起我母亲的宿愿。母亲一直希望弟弟重耳能够归国继位。舅父十九年来在外漂泊,流亡八国,今天,终于得返,遗憾的是我母亲不在世了。如今看到舅父就要归国继承王位,宛然看到母亲往日的音容,看到她的宿愿。我把最适合舅父的美玉美石和玉佩送给他留念,母亲有知应当也会这样做的!

历史时空

晋献公和秦穆公在位时,两国关系十分密切,不但订立盟约,还结为姻亲。晋献公之子重耳因为骊姬之乱国流亡国外十九年,在秦穆公二四年(公元前636年)他来到秦国。秦穆公夫人就是重耳的异母姊(重耳兄申生的同母姐)。秦穆公热烈地接待了重耳,又将亲生女儿怀嬴和其他四个宗室女子许配给他,且帮助他返国当上国君。他派太子罃护送舅父重耳归国。太子罃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心境,写成《渭阳》一诗,展现了外甥对舅父之情谊,蕴藏了念母之情。《毛诗注疏》说此诗“康公时为大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太子罃在秦穆公之后继位为秦康公,重耳归国登位为晋文公。

“渭阳”和“渭阳之情”成中华典故

渭阳是指渭水之北岸,后代以“渭阳之情”指舅父与外甥的情谊,“渭阳”成了舅父的代称,这个充满温情的历史典故名词常常出现在文学诗作中,历史名人也常用。例如,东汉章帝对明德皇太后有深厚的感情,皇太后逝世后,他对母亲的拳拳之情在舅父身上能得到一点宽慰,他对大臣们说过要让舅父留之于京“慰朕渭阳之情”。诗人杜甫有诗句“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情”(《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清朝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也借用了这个典故,说:“吾父与君有渭阳之谊”。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以“渭阳”代称舅父:“唐毕相諴,家本寒微,其渭阳为太湖县伍伯。”

“渭阳之情”在后代的记忆中发酵,曾经慰贴了多少人心,使它成了一个流行于文人间,且持续温暖人间的典故。

参考资料:
《诗经序》
《朱熹集传》
《毛诗注疏》
《后汉书.马援传》@*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