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硕鼠猖獗 中国人的饭碗还端得安稳吗?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7月21日讯】近期,中国大陆各地通报了多起粮食系统腐败案件,引发社会关注。与此前报导的每一件粮食系统腐败案一样,这些粮仓硕鼠无一例外,都是中共党员干部。且贪腐手法也都如出一辙,毫无新意。

据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近期安徽、江苏、吉林、四川等地查处多起国家粮库腐败案件,多名官员落马。

安徽省明光市明光桂花收储库原负责人兼检斤员陈为国虚开结算凭证、虚增重量、虚构交易,以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8万元(人民币,下同)。

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祥久在企业经营、岗位调整等方面以权谋私,以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贪污罪等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并处罚金370万元。

江苏省仪征市15个基层粮站中有14名站长因违纪违法被查处,其中移送审查起诉5人。当地多个基层粮站在收购粮食时,工作人员故意多扣收购粮食的水分、杂质,甚至通过操作磅秤等来压低账面数字,这样变相多收的粮食便可卖出捞钱。

该市12个粮站的党员干部,将旧粮以低价“卖出”,再将其整理、除杂、装卸、过磅后,作为新粮以高价“买回”,原地“转圈”以骗取财政补贴收入。从2016年至2019年,共发生20余次。

仪征市陈集粮站原站长高时林通过这种方式14次贪污粮款共计112.22万元。

四川省青神县国粮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陶永鸿伙同财务科原科长郭秀群通过“转圈”以旧当新,骗取国家资金近23万元。而早在2016年,陶永鸿等人从粮商手中收购旧粮入库,以旧当新的896吨“转圈粮”获取20万元的差价。

和以往一样,案件曝光后,涉事单位都言之凿凿找原因,立措施。这一次也不例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说,专家分析,最主要原因是部分粮站内部管理混乱,尤其是在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自主性较大。“一把手”的权力过大,而上级部门对储备粮数量和质量、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在涉事的吉林省集安市,当地纪委监委称,已紧盯粮食收储各环节的廉洁风险点,“室组联动”开展3次专项督查和集中排查。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纪委监委督促区商务局建立粮食检测、称重、传输、入库、保管全流程监督链条,严格控制粮食收储减损。同时,派出监督专员跟进监督。

仪征市纪委监委在继续深挖彻查粮食系统腐败问题的同时,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集中排查涉及人、财、物管理方面的风险点和突出问题,并督促当地粮食系统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

空话说了一大堆,粮食系统“塌方式贪腐”依然屡屡被曝出。被曝光的案例无一不是触目惊心,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巡视组一来,粮仓就着火”的铁律,以旧粮充新粮的“转圈粮”腐败事件更是历年都有报导。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湖南分公司、辽宁分公司和吉林分公司,此前均被曝光。

而2006年北京粮食局非法出售可致癌陈化粮的事件,仍不时提醒人们,到底还有多少粮仓“蠹虫”在中饱私囊的同时,置百姓生命安全于不顾。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关系着14亿人的生存命脉。但为何中国粮食系统的贪腐案一再发生?这些看似简单直白的贪腐手法,为何能一再得逞?硕鼠横行之下,中国百姓手里的饭碗还能端得安稳吗?

(转自看中国/转载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