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消失的档案》送给香港人的礼物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12月03日讯】由资深导演罗恩惠执导的纪录片《消失的档案》,11月13-27日于网上免费公映。今年是香港“六七暴动”56周年,活动经多家媒体报导,倍受关注。纪录片接触了散居美国、加拿大、英国及香港的观众,也使“六七暴动档案”为什么被消失的问题,令人无法回避。

一部关于“六七暴动”档案被消失的纪录片

消失的档案》倍受关注,罗恩惠觉得:“因为对我们香港人来说,历史的失去正是当前的痛。《苹果日报》《立场新闻》及《众新闻》都消失了,承载记忆的载体不断被抹走,失去变成日常。”她认为人们没有回避是由于暴动有“历史的重量”。六七暴动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也是港人放下过客心态,以香港为家意识的起点。现在放映这部影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失的档案》海报。(《消失的档案》片方提供)

这次《消失的档案》能够以网络形式播映,罗恩惠非常感谢洛杉矶【银幕‧香港】一群关心香港文化艺术和电影的人,他们牺牲了公余时间奔走操劳,让流散族群可以连结起来。根据主辨方统计,公映期间点击观看的有2500次,每一个点击都可以有多人共同观看。主办方也因为“汹涌的需求”,争取将观赏时间由一周延长至两周,成绩远超预期。

调查记者锲而不舍追寻真相

罗恩惠1987年开始记者生涯,先后在香港电台电视部、亚洲电视新闻部做新闻专题节目。1995年移民到加拿大后,在新时代电视出任助理新闻总监。当时是第二波移民潮的高峰,电视台愿意提供资源让公共事务组拍摄深度纪录片。1997-1998年,讲述华人奋斗历程的《枫云榜》;1999-2000年,记录多元族裔生活故事的《坐看云起时》系列,都是那几年的作品,在多伦多、温哥华及卡尔加里放映时,引起广泛关注。

2000年她回流香港,在无线电视新闻部《星期日档案》担任首席编辑,拍纪录片。罗恩惠擅长做人物访问,觉得人物的经历和遭遇折射了时代,他们的坚持或奋斗对其他人会有启发。

1. 档案消失 引发怀疑

2012年,罗恩惠教授新闻写作及纪录片制作。从朋友那里听到有一群经历过左派暴动的少年犯被忽略、遭遇不公却没有太多人听闻,她透过中间人接触他们。六七暴动是一场于1967年在香港发生,要推翻殖民地管治的暴乱。港共地下组织倾巢而出,几乎所有中共地下党员都暴露了身份。

罗恩惠表示,因为非左派背景,当初了解他们的故事并不容易。开始采访后,她决定到香港历史档案馆找资料,查证被访者所言是否属实。结果她发觉相关资料大部分都不翼而飞,有些档案只剩下几页纸;关键历史事件如“澳门一二三事件”,案发前后的新闻全部消失。左派暴动触发点的新蒲岗胶花厂劳资纠纷,没有留下一页线索。历时8个月,导致51人死亡,800多人受伤,5000多人被捕的相关影像,只剩下21秒。出于调查记者本能,罗恩惠下定决心要搞清楚来龙去脉。

英国的解密档案大大扩阔了她的视野,常常令她有原来如此之感慨。罗恩惠访问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六七少年犯了。

当年香港政府新闻处对外事务总监Peter Moss,曾经每天24小时带着采访队到处拍摄,听说影像都丢失了非常恼火。他说以前冒性命危险搏回来的新闻片段,曾经发放至全球的怎可能都消失了?前档案处处长朱福强也有相同疑问:档案都往哪里去了?

当年香港政府新闻处对外事务总监Peter Moss(右),曾每天带着采访队到处拍摄。2013年7月3日于沙头角边境接受罗恩惠(左)采访后摄。(《消失的档案》片方提供)

2. 辞掉教职 着手调查

罗恩惠意识到追寻消失的档案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课题。从2012年9月开始,她心无旁鹜地搜寻,从两条线索入手:第一,档案为什么不见了?第二,什么是真实的历史?

为了重组历史,罗恩惠寻找不同光谱的人,听他们的故事。

透过人脉关系,她逐步找到关键人物。移居温哥华的前中共地下党员梁慕娴,分享了如何入党及投入革命的经历。在同一城市居住的还有时任《南华早报》摄影记者陈桥。陈桥以勇猛见称,不甘于留在“安全区”拍摄。当时离开警队视野,记者很容易被左派暴徒袭击。

陈桥供职的报社外籍记者众多,左派更视为眼中钉。他回忆一次采访搜查工会,跟外籍同事坐在采访车上被围困,当时若非司机加油硬闯,相信会被示威人士打至重伤。

前《南华早报》摄影记者陈桥(右)是六七暴动见证人。图为2013年5月16日在温哥华接受罗恩惠(左)采访后摄。(《消失的档案》片方提供)

罗恩惠指出,不同光谱的亲历者,有些有反省,有些是扭曲的、甚至集体篡改历史。她曾经同情部分左派参与者,他们跟随中共宣传、相信反英抗暴是一场圣战。部分人受伤被捕,更换来牢狱之灾,刑事记录影响深远。

罗恩惠回忆:“在游说过程中,被访者很多时候情绪是波动的,忽然间会血压很高,不能做访问;有些人,我还没来得及采访就去世了。当时我还没有觉得时间很紧迫,现在回头看庆幸那个时候一路追寻。纪录片是2017年播出的,到现在已经有九位被访者去世。他们年纪老迈,都是关键证人。”

用史料还原暴动真相

随着调查深入,证据不断浮现。

1. 中央知情并默许暴力行动

参与者的证词与左派报纸的佐证,证明一切都是由左派组织主导的。比如,前香岛学生严浩在访问中提到:“每天都是准备去死,每天都准备去死,准备去为一个很崇高的目标去死。”时任港九油漆业总工会副理事长郭庆鎏也提到:“我们要反对殖民统治,才代表我们的同胞,这是大义。”

被党动员留下来斗争的前中共地下党员梁慕娴提到,当电台播音员林彬被暴徒纵火烧死后,她问过领导为什么会这样,得到的回答是:“阶级斗争的需要”。

1967年8月24日中午出版的《新晚报》头版,在林彬被淋电油三小时后刊登完整报导。“锄奸突击司令部”承认责任,“效率惊人”。(《消失的档案》片方提供)。

香港人对左派暴动最深刻的印象是满地真假“菠萝”(炸弹)。土共确信“革命总要有人牺牲”,结果牺牲的是市民。1967年8月20日清华街两名幼童黄绮雯(8岁)及黄兆勋(3岁)被炸死;4天后商台播音员林彬及堂弟林光海上班路上被淋电油烧死。林彬被淋电油之后3小时,中午出版的《新晚报》就有头版报导,红色恐怖主义令市民既恐慌又忿怒。

满城炸弹,人心惶惶。军警随时出动封锁现场。(《消失的档案》片方提供)

《消失的档案》令人触目的史料,是透过在北京的前港共高层吴荻舟留下的《六七笔记》贯穿起来的。史料证明周恩来不但知情,连沙头角大陆民兵过境向香港警岗开枪,都是在周恩来默许下进行的。

吴荻舟女儿吴辉,将父亲遗稿 《六七笔记》逐字逐句点校成文,对历史补遗劳苦功高。(《消失的档案》片方提供)

吴荻舟时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港澳组副组长,“反英抗暴”期间,在中共总理周恩来身边参与“联合办公室”高层会议,代表中央与港澳工委及其他负责人沟通。吴荻舟的《六七笔记》记录了反英抗暴全过程。透过吴荻舟,港澳工委发动的行动细节都在中共眼皮底下进行,中共高层甚至在舆论上、行动上为港共造势。来自《人民日报》的极左社论一篇接一篇,香港外围左报报导公海出现解放军,这些都为头脑发热的左派群众火上加油。

在极左气围中,吴荻舟阻止了华润总经理丁克坚订购的8400把甘蔗刀送到香港,亦阻止招商局将枪炮运上船,送往香港中国银行。

香港华润公司要求运送700打,即8400把甘蔗刀到香港。吴荻舟下令阻止,最终停在深圳。(《消失的档案》片方截图)

2. 中共中央公开否定“反英抗暴”

罗恩惠认为,文革后中央的定性非常关键。

1981年中共通过“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文化大革命定性为一场为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动乱。港澳办原党组书记兼副主任李后于九七年出版的《回归的历程》一书中,形容“反英抗暴”是建政以来对中央正确方针和政策的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和干扰。

李后指出:“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方在香港的工作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在斗争中,不是引导群众适可而止,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而是毫无节制地一味斗下去,致使事态迅速扩大……香港的工人和各界爱国群众虽然在港英军警面前表现得很英勇,但作为指导这场斗争的思想和路线却是错误的,造成的损失也是严重的。”

透过发黄的报章,罗恩惠找到时任香港新华社副社长祈烽1978年公开否定“反英抗暴”的言论,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祈烽作为新华社第二把手,和社长梁威林直接领导过“澳门一二三事件”,逼使澳葡政府投降。不过文革结束后,港共希望修补跟殖民地政府的关系,祈烽更不惜将“反英抗暴”责任推给林彪。

报导指1978年9月30日,祈烽在一个庆祝建政二十九周年筹委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参加者共335人。由于是港共高层公开谈话,内容引起广泛注意。“祈烽在会中明确表示,中共中央认为1976年的‘反英抗暴’是错误的,主要是受了林彪集团的利用。他说,当时林彪知道港澳工作是由周总理管的,所以乘着毛主席正集中精力于文化大革命的时机,搞出这个事件,企图让周总理为难。”

报导又引述了讲话提到的斗争激化内情:新蒲岗塑胶花厂劳资纠纷本来可以透过谈判解决,但是新华社领导们唯恐落后,加上工联会拒绝劳工署调停,只是不停鼓吹群众斗争。祈烽的公开发言等于将义无反顾的群众一棍打死,个人责任却一句不提。祈烽更强调中英关系空前良好,需要发挥香港美好一面,即维持中共“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有利于“四个现代化”发展。

为中共卖命没有好下场

档案记录的“反英抗暴”是中共最难启齿的痛。

让罗恩惠纳闷的是:到最后罗孚、金尧如、刘文成一个个全情投入革命的人,他们的下场都是悲惨的,不是被抛弃就是下放。罗孚是统战高手,结果被指为“美国特务”,软禁在北京10年;金尧如被下放;吴荻舟更被审查了13年,儿子冤死了,女儿吴辉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分辨“父亲是好人还是坏人”。

70年代中共二号人物林彪的下场带来震撼,不少死心塌地跟随中共的都清醒过来。前一天还是亲密战友,一夜之间就变成敌人。梁慕娴、炸弹队的“阿强”都因为林彪事件而思想转弯。

送给香港人的礼物

回顾纪录片制作过程,罗恩惠感谢不同岗位上的新闻工作者结伴同行。摄影叶汉明、剪接张亮华都是前辈,还有录音的、混音的,无论前期、后制,每一个岗位大家都尽心尽力,将失落的拼图一一填补,背后都是抢救历史的心态。在漫长的资料查证、核实、采访、写稿及翻译过程中,团队的每一位都关注细节,共同度过数不尽的日与夜。

最后影片需要调色及混音,电影界老前辈极其细心,不停惊叹:“啊!这些人物、这些场景都给你们找回来了。”正因为大家的坚持,这段历史最终存留了下来。罗恩惠说:“这是我们一群新闻工作者送给香港人的礼物!”

已故时事评论人李怡为《消失的档案》一书写的序《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哪里去?》提到:“六七暴动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更是两百万港人站出来为自由而战。港人对自主权利的争取,从雨伞运动到反送中,‘强权欺凌、价值陷落,一切变化那怕向下沉沦,都动摇不了我是什么人的身份确认。’”

六七暴动56周年,这次网上公开放映,罗恩惠认为就像“献祭”,寄语离散的香港人要认识历史,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努力往前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