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认金牌第一不表明体育强国

【新唐人08月28日电】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星期二表示,中国运动员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并不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与此同时,有批评者指出,中共政府不顾面向大众的包括体育基本设施在内的基本福利设施建设,花费重金栽培专业运动员夺取金牌,这是中国的耻辱而不是光荣。

据美国之音报道,有观察人士指出,体育运动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主要是政治而不是体育,因此,中国官方媒体有关体育运动的报道也更多的是政治宣传。例如,在1960年代到 1970年代,中国官方新闻媒体大力报道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令全世界赞叹,给中国人的印象好像是全世界体育爱好者的目光都集中于乒乓球运动。只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才逐渐知道,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上只是一个很小的体育项目。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二的成绩。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星期二发表讲话指出,中国虽然夺得最多的金牌,但是奖牌数量依然落后于美国,显示出与美国有差距,“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国际体坛影响大的项目,以及深受群众喜爱的集体球类项目中,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中国作家秦耕表示,中国官方媒体只是承认了一部分现实,而且是只是承认现实的表面,而不是实质。这里的实质问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运动员大都是业余运动员,他们达到奥运水平完全靠自己的个人力量,

他说:“中国的运动员其实不是业余运动员。严格地说,他们其实是政府雇员。他们全部由政府包养,使用了政府的所有的财政收入来支持他们拿金牌。”

秦耕说,中国的这种以国家力量跟世界其他国家的个人力量竞争金牌的做法,违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如此争得金牌第一,并不是中国的光荣。

多年来,中国国内有许多有关奥运金牌含金量,也就是中国要投入多少国家资金争取一枚金牌的议论。

在中国成为奥运金牌大国的同时,中共官方新华社日前承认,“在中国,健身尚未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健身场地严重短缺,体育人口相对于人口基数依然偏低”。

在另外一方面,中国各地许多公众普遍抱怨,面向公众的健身场地、体育设施严重缺乏,让人们无法进行基本的体育活动。

中国作家、评论家秦耕指出,中国健身场地严重短缺,中国却能成为奥运金牌大国,这再好不过地显示了中共官办体育的泡沫性质。他说在中国,政府可以花数倍于发达国家的重金办奥运会,给政府官员脸上贴金,却不能投资于面向公众的基本体育设施建设,这凸显了中共官方新闻媒体不敢提及的一个现实,这就是政府并不在乎民众的需要:“政府不在乎有没有基础体育设施,不在乎民众有没有地方锻炼,不在乎民众是否有体育爱好强身健体,而在乎是否有个别运动员能拿奥运会金牌。政府在乎的就是这个问题。”

据估计,中共为了举办这次北京奥运会,耗费了3000到5200亿元之间的人民币。另据中共官方媒体报道说,中共政府每年给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拨款8亿元人民币,“另外中国奥委会每年有8亿元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收入(其中60%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也就是说,中共为了举办这次北京奥运会的耗资,相当中国奥委会今后至少600年的全民健身事业资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