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最近的话题总离不开消费券,林林总总的各家广告也在帮着消费者把“3,600元”价值变大,颇有物超所值,年冬好过的气氛。民众会如何分配手中的消费券,也就成为国民素质的大检验了。
最近因为演讲之便,在现场做了一个调查,300多名听众都是一辈子勤俭持家的农家妇女。有的孙子已经30多岁,有的刚升格当婆婆,有的拥有外籍的管家或外籍的媳妇,更有背着襁褓中的孙子一边摇一边听课的阿妈。我问她们:“3,600元的消费券您要买东西给谁呢?给先生?给孩子?给孙子?还是给媳妇?”答案是:“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人们的心理很清楚,3,600元的消费券并不是个大数目,但是,在当前不景气下不无小补,只是补到了什么,真得好好思量。如果连一辈子牺牲奉献的阿妈,都不想将消费券嘉惠给她的亲人,真的很值得大家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自己对景气衰退起到了什么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我们又能从前人的脚步中看见什么智慧呢?
清朝郑板桥出身贫寒,除了能理解贫苦人的艰辛,也从不以富贵贫贱论人。俸钱带回家中后,郑板桥特意寄信给堂弟郑墨,请他挨家逐户的送给邻居族人与故交,信中说:“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徐宗于、陆自义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争逐者也,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也因如此的人品,而其墨宝的光辉能留后世以净人心。
景气不好,说穿了是资源的耗尽与分配不均,究其原因都跟人心脱离不了关系,从“礼义廉耻”的普遍认知,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里仁为美”到“只要我喜欢,管你可不可。”;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却只换得地球暖化的危机、精神苦闷与困顿的社会。还有许多没有对策的重大问题,正值沸沸扬扬消费券议题的此刻,如能唤醒众人的心,在3,600元的物质消费之外,还能多作一些心灵与道德的反省与净化,那才能避免物资的浪费与心灵的空虚与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