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钱学森带给了我们什么?

【新唐人2009年11月4日讯】主持人:观众朋友,关注全球热点,与您真诚互动,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于于10月31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正当中国大陆媒体大篇幅的报导其生平事迹时,却只字不提他对人体科学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被称为是“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但也有人认为要冲破他在文化大革命提出“亩产万斤”的神话,还有他的人口控制论对中国所造成的灾害。

钱学森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将如何评价钱老的一生,今天我们请到了本台的资深评论员陈志飞教授为大家做点评分析。陈教授,钱学森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传奇,在中国科学界很受到推崇,他是中国的空气动力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人说他的逝世是巨星的陨落,陈教授您怎么看呢?

陈志飞:在这种情况下要很客观的评价钱学森是很难的。因为他已经被蒙上了一层政治的面纱,我觉得要真正评价钱学森得到几十年后,让后人真正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他的一生。因为他的一生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他涉足各个领域、政治、军事以及国家的一些政治发展,也有一些比较令人难以释怀的事情,所以还是让历史对他做出真正的评价。

对我来讲的话,我是认为中共是把钱学森当做一个政治道具,一方面利用他来迷惑大家,一方也给中共自己涂脂抹粉。而钱学森本人也是心知肚明,他在1958年加入共产党,迄今已经快50年了,所以大家在媒体上看到他在美国取得成就,那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

钱学森在过去50年来一直在走他自己的路,他是中共解放军的军官 ,而且是高级军官,我们现在在媒体上看到的钱学森跟他当年在美国是一个科学界冉冉升起的巨星来看,可能很多方面都已经是不一样了。

主持人,以您的观点来看,在中国大陆被推崇为“火箭之王”,应该是在学术界有很大的成就。您认为是否在科学推进领域方面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陈志飞: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有点是在班门弄斧,想在这里谈论这位科学泰斗,我并没有这意的想法。但据我的观察,钱学森在美国发表最后一篇论文是1954年,在这之后他并没有在他最擅长的科目就是工程动力学,甚至是工程控制学方面有什么建树,而他赖以成名的也已经被计算机技术所代替,所以他本人在学术界的地位是慢慢的下降,也可以说是淡出了。

他在学术界做了很多领导或在科技界做了很多协调工作,并没有实际参与第一线的工作,甚至在两弹一星的研制方面他也没有到发射场去做实际的工作,相反的反而是两弹一星的另一位研究人士是亲自触摸原子弹、亲自做实验,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62岁就早逝了,因为他受到了核幅射,但钱学森活到了98岁。

在中国,什么运动也都冲击不到他,他等于是被中共供起来像雄猫一样的国宝级的人物,由此可看出他在的地位,这和他后来在科学界的情况已经有些不符了。

主持人:刚刚我们探讨的是他在中国的影响力,我们知道他在美国也是很有影响力,有人评价说他对美国的航天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回中国大陆之前,他已经被授与美国空军上校的军衔,他对美国的航空事业到底做出了什么的贡献?

陈志飞:他对美国航空所做的贡献主要是秉持中国学者的一贯态度,就是在计算方面有特殊的天才。这也是他导师世界航天权威冯.卡门给他最高的评价,认为钱学森是数学界的一个奇才,也是一个天才。可是在学术界的前瞻性方面,最近有美籍华人着的“钱学森传”中,对他的评价并没有摆在“泰斗”,像冯.卡门、爱恩斯坦那样的高度。在这方面也体现中国人传统的一些弱势;就是在理论方面,在真正开拓性方面、前瞻性方面还是有局限性。

在那个历史时期,他在美国空中动力学、卫星发展方面,尤其导弹方面是有很大贡献。但这种发展是不是能持续?在美国学界也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没有数据能说明他是否能持续发展。

主持人:您刚才的评价,和他的导师冯.卡门不一样;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对钱学森有这样的评价说他是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也是我的杰出门生。他在他的自传里面;我们知道一般老师给学生立传比较少听到。学生给老师立传就多如牛毛了,他在自传里专门给钱学森立传。您对他的说法里有什么评价?

陈志飞:冯.卡门对他当然有第一手的观察。就我的体会来看,中国人在辅助方面,在实验、计算方面有特殊的才能。而对那些大的科学家来说,他可能往往着重于最基本的规律,或者是最根本的实验的结果。而对具体过程不是很在意,而这过程如果有人帮他做的话,他会非常感激。我觉得钱学森这方面刚好弥补了冯.卡门的不足,或者说他没有时间做也好。所以这方面冯.卡门肯定是很感激的。

主持人:我注意到有一个人写了一个传记,说钱学森在学术领域很优秀,但是在教学领域很苛刻。曾经有他班上公认的天才、最好的学生,他才给了22分。

陈志飞:这是不足为怪,其实在美国的研究生来说,教学跟研究室分开的。教学的话很多人包括爱因斯坦可能都不是称职的。写爱因斯坦传记的人回忆,爱恩斯坦说话很多口音,很多人听不清楚。这用在钱学森身上要还以公道,这事情是稀松平常的。对有造诣的科学家来说,教学并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主持人:他在中国获得“两弹一星”工程的勋章,究竟这两弹一星带给中国人什么?我想这也是很多观众朋友想要了解的问题。

陈志飞:这就回到我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说要正确客观评价钱学森的话,要在历史框架下研究。因为现在“愤青”一片叫嚣环境底下,你很难真正对钱学森正确评价。因为好像他的两弹一星给中国人民带来很大荣誉,或者是实惠。但是实际上去看后果,是饿死几千万人去搞这个,按毛泽东的话是“勒紧裤腰带也要去搞原子弹”。

两弹一星给中国人没带来实际上的好处,相反让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对中国处处设防,对中国加压,使中国民生经济各方面遭到很大破坏,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从历史长河角度来看,钱学森的贡献对中国人民实际上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而只是在政治上面给他自己树碑立传,取得了很高的实惠。

主持人:刚才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形容词“勒紧裤腰带也要搞两弹一星”,把很多钱用在这儿,而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那么也有很多观众朋友会问“恰恰是中国军事的发展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强大,才使得华人在现在世界上的地位能够扬眉吐气,能有华人的地位”,您怎么看待这个?

陈志飞:地位都是暂时的,如果你要谈到地位,现在中国还远远达不到战前德国纳粹的水平。而且美国的先进技术,包括苏联导弹技术都是学自纳粹德国。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就是德国迫害犹太人时被迫离开德国来美国。他导师的导师就是冯‧布劳恩,是德国火箭技术的开拓者,也是后来引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主要引导者。

我们看到德国如此强大的国家,他们的科学家替纳粹助纣为虐,并没有给德国人民带来好处,相反给自己逼上背井离乡不归的路。所以从这点来看,火箭技术也好、卫星技术也好,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真正生活上的改善,其他都是空谈,而且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因为恶化了国际局势,使别的民主自由国家对中国比较忌惮,处处设防。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两弹一星,也有人对钱学森这样评价:除去了媒体种种报导的光环之外,觉得最重要的是钱学森的所谓“爱国情怀”。当年他放弃美国优厚的教职,毅然回到中国大陆,为中国贡献事业,有人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值得中华子孙去学习的。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

陈志飞:这方面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钱学森是在1950年申请美国国籍被拒绝,而且他的安全背景调查被取消以后,才开始考虑回国的。在这之前他一直是忠心报效美国的。甚至抱着生命危险参加导弹实验,在加州理工学院被称为“敢死队”的四个队员之一。他对美国的爱可以说不可怀疑的,有句话“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吧!

也可能认为美国“麦卡锡主义”对他有不公,所以他一直忌惮在心,想用帮助美国的对手,也就是共产中国、红色中国来发展导弹,来排除心中的忌恨。我觉得这从他各方面的经历来看是有可能,因为钱学森这人一生四平八稳,一直处于鲜花和掌声之中。

他人生最大的挫折可能就是51年那一次,美国政府对他做出“不公正”的待遇,这个“不公正”是不是真的强加给他的?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近1999年美国考克斯安全调查报告,他们还坚持认定钱学森是间谍。钱学森在美国被调查时也承认:1930年在美国参加过共产党的外围活动。

主持人:刚谈到种种观众的反馈,还注意到一个钱学森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是最近媒体很奇怪的现象,中共媒体在宣传时只字不提的,就是钱学森在晚年,在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去世,一直大力倡导的“人体科学”。您能不能浅谈一下钱学森对人体科学的贡献?

陈志飞:要谈人体科学,首先要谈一谈钱学森另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国人民灾难的“重大贡献”。就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他撰文书写的所谓的“亩产万斤”。据说毛泽东也是看到钱学森这篇文章才下决心要搞“大跃进”所以有的人在钱学森逝世后说:他到九泉之下,他如何去面对4千万被屠杀的生灵,就是被饿死的生灵?

所以我说钱学森他自己从内心来看,他表面上虽然没有忏悔,但是他作为科学家,他的良心应该还是会受到谴责的。这就是为什么在80年之后,他真正致力于他认为可能对中华民族带来长远福利的“人体科学”,包括对各种气功、对法轮功的支持。

也是为什么江泽民执意要镇压法轮功之后,一直保持缄默,以此来抗议。而且江泽民几次上门请他对中共法轮功迫害,发表有利于中共官方的宣传言论,他一直是拒绝的。从这来看,他最后还保持一点科学家的良心,也是想赎回他自己对中国人民以前犯下的一些不好的罪行吧!

主持人:好的,不管对钱老如何评价,我们都希望钱老能一路走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进行到这儿。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热点互动》,我们下一期再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