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奥巴马开了《南方周末》天窗?

【新唐人2009年11月23日讯】主持人: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奥巴马18号接受南方周末的独家专访,这条新闻让南方周末一下子变得很“牛”。然而11月19号,南方周末在刊登专访内容的同时,却开了两个半版的天窗,这让南方周末更加出名。

奥巴马访华的压轴戏怎么会落到了南方周末的“天窗门”上。和谐社会和谐到了来访的美国总统身上。这难道就不用有所顾忌吗?我们今天请来资深评论员陈志飞教授。跟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话题。志飞你好!

陈志飞:你好!

主持人:最近敢言这个媒体南方周末呢,他在对奥巴马进行独家专访的这件事情,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让他扬名立万的。但是最后却是落在一个开天窗这么一件事情上,这让人觉得很奇怪。你觉得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呢?

陈志飞:事情大概是这样,就是奥巴马在中国访问当中呢,临时安排了这个最后的节目,就是接受一个媒体独家采访。美国的国务院就安排他接受现在最敢言、最有民意的这个南方周末的采访。

那么18日上午呢,奥巴马接受了大概有12分钟南方周末记者向熹的采访,他回答了七个问题。那么第二天呢,南方周末在报纸的头版是大张旗鼓的宣传了这个,说今天我们本版报纸有这个独家专访。

但是在头版的底面呢却开了一个1/3的天窗。版面上面写的是令人深思的话,他就说:尽管每一期不见得都有独家专访,但是每一周你都可以在这读读中国。版二呢就是整版的整个采访的过程,可是也是一大半版面都是大大的照片。那这个记者向熹也是苦着脸对奥巴马进行采访。

比如说这个报纸本来很准时早上就可以读到,但那天到下午才能读到。所以就可以让人想想:这开天窗的过程肯定也不是很容易的,拿着剪刀就能开的!还得经过很多人请示呢。

那总共提了7个问题,12分钟。好像我算了一下,如果翻成中文的话这么薄薄一张纸就能涵盖。这在西方来说,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让自己….像你刚说的“扬名立万”。全世界的焦点能聚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却是把它主动的放弃了。用开天窗的方式来给做个交待。这的确是好像…

主持人:没有让人聚焦在这个专访的内容上,倒是用开天窗来吸引人。但是我们知道开天窗本身呢,实际上通常是表达一种无声的抗议。我记得最早是讲了那个新华日报,在“新四军”的事件的时候;就是“皖南事变”的时候突然开了一个天窗。然后再就是六四的时候,上海经济早报就曾经开过天窗。那么这次开天窗的这件事情,如果是说南方周报自己为了炒作,为了他个人的这种搏出名的话,好像有点挺过火的喔!

陈志飞:对!

主持人:那如果他真的是要想表达一种抗议的话,那么这里面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陈志飞:咱们看看开天窗写了几个字的内容:每一期都不见得有独家专访,但是你可以在这读读中国。就是说你读了这个天窗,你应该可以更了解中国,你就更明白我的意思了。

主持人:就明白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陈志飞:一切尽在不言中,你读了天窗你就知道,这奥巴马来的时候这么风光,说了很多很得体的话。中国方面也给他很多的赞扬,一切安排的像两个娴熟的舞伴在跳华尔兹舞一样,大家看了都非常的赏心悦目。中国方面得到它所需要的,奥巴马也得到他所需要的。

但是透过这个奥巴马这个选择,你可以看到奥巴马其实也是棉中藏针。他要透过这么一个很有民意的独家专访,把美国的价值观体现出来,这一点已经在他跟上海的学生见面当中有所体现了。那么这次他也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但是这个问题我们看了一下,根本就没有一点能讲,都是好像中宣部安排的问题,所以奥巴马可能有点懒洋洋。

主持人:就说可说可不说的话。

陈志飞教授:对!觉得没有意思。那么这个记者呢也是苦着脸,可能也是被安排这么一个政治任务。虽然之前可能很有抱负、很欣喜若狂,准备一个晚上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双方最后就洋洋而归,不欢而散。不可以说不欢而散,表面带着笑容,但其实心中都很不满意。

主持人:大家变成一种完成任务似的。

陈志飞:继续中南海跳的这个华尔兹舞,虽然好看,但是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草草就在12分钟内收场了。

主持人:那么据这个网上披露的一些细节呢,就是说实际上整个的问题就是经过中宣部的严格的筛选。甚至是你说那个问题的口吻完全都是CCTV的那种问题!那么既然这个问题完全都控制在之中的,不可能有任何出轨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还会最后使得南方周末有开天窗的举动呢?

陈志飞:如果你看问题本身,完全是可以拿到中共的台面上来谈的,中规中矩。那么从两个层面来讲:奥巴马不满意觉得这问题没有意思,这根本不是我来对你进行独家采访,对你讲这样的内容,不如到CCTV大厅来谈,或者去见新华社记者,那样的话中国人看到的更多。我选你是因为我想说专门给中国老百姓说的话,但是你现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记者也不满意,这是政治任务,我本来觉得能一展宏图,展现中国记者在新的环境下特有的素质,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双方都不满意,南方周末也不满意,因为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读者觉得他变成党的喉舌,可能看他报纸的人更少了。但是呢,中宣部也有它自己的意思,它强力指令就把这文章给登了,独家采访。

可是我听说呢,同时南方周末那天也安排别的方面文章,不是这个采访本身的文章。奥巴马这次采访的,比如说上海的青年学生的采访,有普世价值的这种讨论啊,有美国价值观的这种讨论。都是在中共听来非常刺耳的,尽管当时在小范围内有所流传,对这些文章呢,中宣部也是疑虑,删掉了。所以中宣部对这批的南方周末是特别照顾,这是显然易见的。它们觉得它照顾到这个采访本身,但是别的方面也要看一看,发现有很多问题,就把它删掉了。这使得南方周末心中有些不快吧。

主持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陈志飞:是以开天窗的方式,来进行抗议。其实这种开天窗的方式,不见得只是在中共体制被所谓新华日报和世界经济早报用过。在民国时期,当时新闻非常自由,我们就可以看出跟中共现在新闻自由这种区别。当时报纸普遍的采用开天窗的方式,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抗议;我这本来已经安排好的文章,可能是国民政府不愿意听的,最后你给我杀掉了。那我就原本的把这窗户开在这,开天窗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在中共体制底下,我觉得敢冒中共淫威之下大不为的人,肯定是非常少见的。能数的就是世界经济早报和南方周末几家。南方周末也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从主编到记者有多人被锒铛入狱,这次开天窗是不是会有好戏在后面?我们也在拭目以待。

主持人: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呢?

陈志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从我来讲我觉得他背后可能还是有一种势力、体制内势力在支持他,可能有人想给中宣部一个好看,藉这个机会来体现一下对中宣部淫威的一种抗议。另外一方面,这当然也给南方周末很大的胆量。

所以这股力量可能来自高层,不见得是广东内部,因为他这个采访,是在北京的国际俱乐部大厅。这个整个奥巴马行程,中宣部,外交部都在控制之内,所以尽管中宣部有权筛选问题,但是最后采访任务还是落到南方周末身上。所以估计体制内是有股势力,想要给中宣部好看,就拿一个你最不喜欢的南方周末来给你点颜色看看。

你不是不喜欢南方周末吗?但是我就要南方周末来采访奥巴马。但是过程当中肯定被中宣部插手,最后落到这么一个下场。可是呢,我觉得南方周末这次的举动,不管从怎么来讲,是技术原因,是因为版面像有的读者说的:留的太多,最后一看问题太少,没办法开天窗。

还是他出于抗议,单纯抗议的举动开了天窗,从那几行字就可以看的出来,短短几行字,肯定是意作为的。他这个后果某种意义也是严重的,但是呢,他的意义是深远的,他的精神绝对可嘉的。

主持人:那从另一角度来讲,奥巴马他这次是到中国之后才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就是要去选了、而且特别是选了南方周末来接受他的这种采访。那么他这种做法的话,以前其他的总统也没有做过,其他领导人也没有做过,你觉得他是出于什么样考虑这样去做。

陈志飞:先谈一下我个人对奥巴马采访的看法,因为好像整个媒体对奥巴马采访并不是很看好,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跳了一曲美丽的华尔兹,大家就这样子分开了,也没有任何实质的结果,播下新的种子。

但我觉得奥巴马这人还是满有心机的,而且我们应该多从正面的角度去看美国这些新政界人物。因为他知道中国这个防火墙,这个红色长城是非常坚厚的,经过几十年的操练以及加固。所以他用一种巧妙办法来绕过中国的柏林墙,中国的柏林墙在某种意义上,比20年前倒塌的真正柏林墙还要坚固。毕竟西方有很多媒体一直对这些深陷在柏林墙内的中国人民做各种各样的努力。

但在这种新的情势底下,民主阵营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更多的考虑是在经济方面,对人权各方面并没有过多的照顾或者去施加压力。奥巴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很难做出大的举动,所以他就迂回一点,巧妙的选择民间管道来传达这种信息。

比如他在上海接见学生的时候,他就用这种方式传达了美国的价值观,他的讲话在相当范围之内是得到了传播。那么这次他又采访了中国民间一家报业集团而不是中国官方的报业集团,这本身就释放出很强的讯号:第一、我不喜欢新华社也不喜欢CCTV,我知道它们都是中共的喉舌,所以我不接受它们的采访,我只接受最能代表民意的、敢于挑战中共权威的媒体的采访,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观点。

主持人:而且这也说明了他对中国的情况是很了解的。

陈志飞:所以他们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被中共牵着鼻子走,他其实是非常有自己的考量的。

主持人:这里边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是吧?

陈志飞:不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且体现他过人的地方,因为他在整个政治生涯当中,都是以一种“含而不露”,非常学者儒雅的形式,来应对直面的挑战和尖刻的讽刺,这是他能登上总统宝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他登上总统宝座之前,别人也不看好他,而这次出访中共整个一圈行程下来,很多媒体也觉得他好像没有什么收获。

主持人:那您对他这次访华是怎么评价的?

陈志飞:我觉得他还是开辟了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里程,因为在这新的时代,好像中美在经济上互相依赖,从防务方面、反恐方面都必需扭在一起,走上一条共同的道路。那么在这种新的环境底下,如何在中国这种已经过时的体制下,提出真正的、直面而诚恳的意见,这不单是对奥巴马,对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现在毕竟不是80年代里根那个时代,那时候冷战还没有结束,在这个新的情势底下,奥巴马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可能更为有效。因为奥巴马可能也想到了,如果你问我这么儍的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是不是我也不愿意跟你合作,我就谈的很少,官样的话跟你谈几句,让你洋洋而归,那也没有什么意思。

那最后本身就已经让读者知道了,我对你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因为你想,一个独家采访在12分钟内结束,这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媒体都希望渲染它的声势,妆点儿它的门面,所以奥巴马这样做也是有他的考虑的。

这让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的时候,接受了美国媒体CBS记者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采访,华莱士就直面问他他对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时候江泽民还诉说了它的心声,觉得它对共产主义已没有信心了。其实我觉得真正的采访是最有价值的,它能体现记者的水平,而且能真正把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提出来。

那么奥巴马接受这种采访,一看就是被安排过的,任何问题都是外交部筛选过的,所以没有意思。那这也就体现了在这种新的环境底下,中国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奥巴马面对这种形势,他也知道这没什么意思,所以就嘎然而止,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个“天窗”,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间。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您的分析,我们节目时间也到了。各位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热点互动》,我们下一期节目时间再见。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