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9月29日讯】从网上获悉央视《新闻联播》变脸了:两位“新国脸” —— 欧阳夏丹和郎永淳新鲜亮相,还让不少对《新闻联播》产生审美疲劳的观众感到了惊喜。据说,同时在新闻语态、节目视觉上有了改变,赢得了通俗、亲民和年轻化的评价。还有的说,明年片头曲也要换。
看起来挺热闹的,然而难道仅此而已?
似乎又不仅如此。有新潮观众评价:这是个邻家男孩女孩的组合(2011-09-27,南方都市报);有资深专家解读:新面孔进《新闻联播》历程:“国字脸”很重要(2011年09月26日,华西都市报),有的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大家解剖了国脸规则,说要遵循什么“三庭五眼” (2011-09-22,法制晚报)。
虽然一腔热血关心国家大事,但除了等天气预报节目不得不看一眼《新闻联播》外,我早就对这个世界受众最多的新闻节目敬而远之了。晚上7点,家庭就餐时间,一家人看的是本地电视台,看自己城市的新闻,要么《都市报道》,要么《民生大参考》,关注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喜怒哀乐。只有家住农村的老爸来了,他才会守住这个节目,看里面领导人的所作所为,不时自言自语几句:谁多了白发,谁该下去了,谁该上来了,谁……
不过看网上说得这么热闹,莫非真有什么可喜变化?于是,我决定认真看一次。作为参考,要找一个新闻事件,一个值得全体国民关注的新闻事件。刚好昨天从网上获悉,上海地铁发生追尾事件,造成两百多人受伤。又是信号故障,又是卡斯柯 —— 温州动车事故中列车线路信号供应商,又是10号线 —— 今年7月28日、8月2日、8月18日,10号线连续出现信息阻塞故障、主控制器故障和信号故障。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调查未果,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又发。近者十一国庆假期将至,铁路、地铁运输任务异常繁重,远者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竞相建设地铁,动车和地铁正日益成为人们出行的便利交通工具。可以说,这样的重大交通事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对国民心态影响至深,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莫此为甚。就此事件解剖麻雀,大刀阔斧,一定可以使铁路系统、地铁系统摆脱沉痾,脱胎换骨。但如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惨剧潜伏着,哪一天还会发生在可怜的你我小民身上。这样重大的交通事故,不但理应得到《新闻联播》的关注,而且理应作为突发事件排在首条播出。会吗?我先摇头,但仍抱着一丝希望。
2011年9月27日晚7点,我准时调到新闻频道,再熟悉不过的旋律,再熟悉不过的面孔,主持人开始播报要闻:XXX 会见朝鲜总理,XXX会见哈萨克总统,XXX在全国节能减排会议上强调XXX,XXX会见出席XXX大会的常务理事,XXX会见XXX先进事迹报告团,系列报道《走基层》,天宫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安理会决定正式讨论巴勒斯坦入联申请。要闻里没有,一般新闻会提到吧。我耐着性子看,一直到“谢谢收看,再见!”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味一下,又觉得没有这样的新闻很正常,毕竟一派祥和景象,皆大欢喜。化用《红与黑》作者司汤达的一句话:在赏心悦目的音乐会上,怎能出现刺耳的枪声?
然而,不由得又想到一则新闻。前天央视《新闻1+1》里,主持人白岩松解读11起强拆致人伤亡案,称半月来一直未见长春市长道歉。今天网上传出,长春市长就强拆致人死亡案致歉,并称先前已多次道歉,8月8日就通过《长春日报》头版向全市人民郑重道了歉。看来其中有误会,市长先生早在监察部9月 9日通报要求道歉前一个月就道过歉了。不过,我想,如果市长们在当地电视台新闻节目中道歉,效果是不是要好得多?或者,向“李刚”们一样,申请到央视 —— 当然最好《新闻联播》—— 去道歉,结果会不会更好?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市长的道歉会显得更诚恳,增加个人魅力;知道的人会更多,惊醒其他官员;《新闻联播》会创空前绝后的收视率,人气倍增;人们会真的感到眼前一亮,看到希望……
然而,这不过是个幻想。事实是,《新闻联播》增加新的老面孔了,如此而已。
2011-9-28
文章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